清明:在遗忘的深渊里打捞记忆 又是清明。人们提着果品纸钱,踏着湿润的土路,走向那些沉默的土丘。香烛点燃,青烟袅袅上升,与天际的阴云融为一体。这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但在这仪式背后,有多少人真正触摸到了清明的灵魂? 现代人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记忆也随之支离破碎。我们记得工作日程,记得社交媒体的热点,记得各种账号密码,却常常忘记最后一次与祖父的对话内容,忘记外婆手掌的纹路,甚至忘记那些曾经在我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面孔。清明,本应是抵抗这种遗忘的堡垒,却常常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我们去了墓地,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然后心安理得地继续遗忘。 墓碑上的名字在雨水冲刷下日渐模糊,正如记忆在我们脑海中不可逆转地褪色。一位老人蹲在墓前,用颤抖的手指描摹着碑文,仿佛这样就能让那些笔画重新刻入心底。他说:"我怕有一天,连这个动作都会忘记。"这句话道出了人类记忆的悲剧性本质——我们不仅是遗忘的受害者,更是遗忘的共谋者。 在江南某个小镇,一位中年男子每年清明都会回到老宅,从箱底取出父亲留下的旧怀表。他不去墓地,只是坐在老槐树下,听怀表发出微弱的滴答声。"这是父亲的心跳,"他说,"只要这声音还在,他就没有真正离开。"这种私人化的纪念方式,或许比公开的祭扫更能抵抗时间的侵蚀。记忆需要物质载体,但更需要情感的浸润。 清明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是否遵循了传统仪式,而在于我们是否在喧嚣生活中为逝者保留了一处安静的角落。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纪念不是向后看的凝视,而是将过去转化为现在生活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清明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邀请我们将对逝者的记忆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勇气。 当我们站在墓前,或面对任何承载记忆的物件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与时间的谈判。我们承认逝者已逝,但拒绝让他们彻底消失;我们接受记忆的模糊,但依然固执地试图留住些什么。这种矛盾的姿态,恰恰体现了人类面对死亡与遗忘时最动人的尊严。 清明时节,雨水浸湿了大地,也浸湿了回忆。或许,我们该少一些形式上的隆重,多一些静默中的凝视;少一些公共场合的表演,多一些私人空间里的真实对话。唯有如此,那些已经远去的声音,才能穿越时间的屏障,再次被我们听见。
清明:在遗忘的深渊里打捞记忆 又是清明。人们提着果品纸钱,踏着湿润的土路,走向
权萱趣事啊
2025-04-04 23:24: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