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1年,甘肃爆发苏四十三起义,布政使王廷赞个人捐出40000两白银做军费平叛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04 23:38:37

1781年,甘肃爆发苏四十三起义,布政使王廷赞个人捐出40000两白银做军费平叛,乾隆知道后,眉头一皱:不好,又被这货坑了。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肃突然爆发苏四十三起义,震动朝野。乾隆当即派遣和珅、阿桂赶赴甘肃平乱。彼时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眼见形势不妙,一步先、步步先,他急忙向乾隆皇帝上奏,表示愿意自掏腰包,拿出四万两白银用作军费,以解燃眉之急。 乾隆初闻此事,颇为欣慰——一方父母官能为朝廷分忧,确实难得。但转念一想,皇帝眉头渐渐皱起:甘肃素来贫瘠,一个布政使的俸禄,怎么可能积攒如此巨资? 这四万两银子实在来路蹊跷。更巧的是,前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乾隆第五次南巡时,曾一掷千金,捐出五十万两白银用于浙江海棠工程。前后两任甘肃布政使竟都如此富有,真是咄咄怪事。 事实上,这一切还要从七年前说起。乾隆三十九年,因甘肃财政困难,朝廷重启了捐监制度。所谓捐监,便是允许人们通过捐款捐粮获得进入国子监的资格,这实际上是除科举外的另一条入仕捷径。乾隆对此心知肚明,这制度难免滋生腐败,便特意派了他看重的王亶望前往甘肃任布政使,希望能杜绝贪污歪风。 王亶望初到甘肃时,正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但半年后,他上报的数据却令乾隆大吃一惊——短短六个月,竟有近两万人捐监!这数字明显有猫腻,实际可能被夸大了两到三倍。王亶望不仅如此,还联合陕甘总督勒尔谨私下将乾隆要求的"本色捐监"(收粮食)改为"折色捐监"(只收银两),还擅自将捐监范围从部分地区扩大到全省。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王亶望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不仅大肆贪污捐监所得,还多次以甘肃大旱为由向朝廷骗取赈灾款项。然而,在阿桂前线发来的军报中,却多次提到甘肃多雨导致行军困难——这前后矛盾,却无人发现。 王亶望调任后,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初到任时,王廷赞也曾想查明真相,可在勒尔谨的威逼利诱下,他很快屈服了。王廷赞不仅加入贪污网络,还将其发扬光大——提高捐监数量,继续虚报灾情骗取朝廷拨款。 王廷赞的四万两白银,成了彻底掀开甘肃冒赈案的引线。乾隆命人暗中调查,真相让他震怒不已。 乾隆夜不能寐。一方面是前线军报称甘肃多雨行军困难,一方面是官员奏报甘肃大旱需要赈灾,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他突然想通了一个关键问题——朝中必定有人在为这些贪官遮掩,否则科道官怎会集体失声? 乾隆立即下令秘密调查。果然,这一查不要紧,整个甘肃省竟成了一个巨大的贪污窝点!从王亶望开始,七年间这场贪腐大戏一直在上演,涉案官员多达56人,贪污金额高达一千余万两白银! 王廷赞被抓后,在严刑之下全盘招供。他将自己到任后发现的问题,以及勒尔谨、王亶望他们的贪污行径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乾隆听闻后气得几度昏厥,幸亏太医及时施救才缓过气来。 乾隆在盛怒之下,本想依律处置:按大清律法,贪污一千两以上者应处以斩监候。但这一查,甘肃几乎找不出一个没有贪污的官员,若全部处死,整个甘肃官场将陷入瘫痪。权衡利弊后,乾隆决定从轻处理,将贪污一万两以上者判处斩监候,其余者按贪污轻重分别处置。 这一决定意味着王亶望、王廷赞等主犯必死无疑,他们的家眷也有的被处死,有的被流放。那些受贿的非主谋官员则以革职、追赃、追赔为主要惩罚。 事后调查发现,科道官失职也是导致贪腐蔓延的重要原因。乾隆本设立科道官对官吏进行弹劾审查,但他性格多疑,不相信这套监察体系,加上和珅的挑唆,导致科道官不敢真正履行职责。明知甘肃账目有问题,他们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深知皇帝相信王亶望远胜过相信他们的忠言。 经过这次彻底整顿,甘肃官场的贪污风气暂时收敛,百姓终于从乌烟瘴气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乾隆也吸取教训,下令各省自查,并亲自挑选官员前往各省巡查,又有一批贪官因此落马。 然而,专制体制下的监察失效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乾隆虽发现了甘肃冒赈案,却未能看到更大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和珅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贪污。和珅不仅参与了王廷赞的"求救",还在朝中为贪腐网络提供保护。讽刺的是,乾隆对和珅的贪污却一直宽容以待,这正是专制时代的悲哀。

0 阅读:177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