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那么,古代人夏天穿什么衣服度过酷暑呢?比我们想象的大胆多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古人夏天过得也很滋润,如同现代社会一样怎么舒服怎么来。 康熙六十一年的盛夏,年近花甲的皇帝再次踏上了前往避暑山庄的旅程。这座位于河北承德的皇家园林,从康熙三十八年建成以来,已成为清朝皇室躲避北京酷暑的理想之地。当北京城内闷热难耐时,避暑山庄却凉风习习。 "气候宜人,群山环抱,水景交融,实为避暑胜地。"康熙在一封家书中这样描述。这座占地564万平方米的皇家园林,背靠燕山余脉,气温比北京城内低了近十度。雍正、乾隆等继位皇帝也延续了这一习惯,每年夏季都会带着后妃大臣来此处理政务,远离京城闷热。 而在几百年前的唐朝,皇室避暑的方式则更为奢华。唐玄宗为应对长安的炎热夏季,特意修建了一座名为"含凉殿"的奇特宫殿。殿中采用了精巧的水动力系统,大量的冷水被机械装置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屋顶,然后沿着屋檐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形成水帘。 水流经过屋檐时带走大量热量,使殿内温度显著下降。宫女们还会在殿内摆放大块冰块,散发出清凉之气。玄宗常坐在含凉殿中,妃子们轮流手持精美的羽毛扇为其扇风,享受着这难得的清凉。 然而,这些奢华的避暑方式只有贵族才能享受。普通百姓则有着自己的智慧。在江南地区,富裕人家会在建造房屋时特意考虑夏季防暑。他们在房间地板上设计一个活动的洞口,下方连接着一个专门的地窖,用来储存冬季收集的冰块。 这种被称为"深井冰"的设计,巧妙利用了地下恒温的特性。夏季时,地窖中的冰块缓慢融化,凉气通过地板的洞口自然上升,为整个房间带来难得的清凉。一位明代文人曾记载:"盛夏之时,深井冰开,顿觉一室生凉,汗消暑退,妙不可言。" 而那些没有条件建造地窖的普通百姓,则会选择在三伏天前往河边洗冷水浴,这种被称为"金伏"的习俗在江南一带极为流行。还有许多人会在大暑时节结伴前往荷花盛开的池塘,一边欣赏荷花的清雅,一边在荷叶的阴影下纳凉。苏州的荷花荡每到夏季都挤满了前来避暑的市民,形成了独特的夏日风景。 宋代宫廷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街头小贩正在为顾客制作一种叫"霜雪"的消暑冷食。小贩熟练地将大块冰敲碎,加入糖浆调味后递给等候的顾客。在炎炎夏日,这甜滋滋的碎冰成为宋朝百姓最爱的消暑佳品。 其实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冰棍的雏形。当时的"冰棍"制作十分简单:将天然冰块切割成小块,插在树枝上当作手柄,再蘸取糖汁食用。虽然比不上现代冰棍的精致,但这"冰片"入口即化的感觉却让当时的孩童们趋之若鹜。富家子弟能够随时享用,普通百姓也会在特别炎热的日子里想办法弄些冰块来制作这种简易的消暑食品。 而在饮品方面,酸梅汤的历史更是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从梅果中提取酸浆制作饮料。到了唐代,专门的"浆人"会将酸果榨汁,加入冰块制成"酸浆"出售。这种饮料不仅能够解暑止渴,还因其独特的酸甜口感深受人们喜爱,甚至有唐代文人将其誉为"琼浆玉液"。 "日暑暴炎,一杯冰浆入喉,顿觉通体舒泰。"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述饮用"酸浆"的感受。这种饮料制法简易,以酸果和冰块为主要原料,保留了果肉的原汁原味,为后世流传至今的酸梅汤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不仅是食物能带来清凉,衣着同样如此。与现代人想象的保守形象不同,古代人的夏装设计其实相当大胆。汉代的素纱禅衣以其轻薄透气的特点,成为夏季的理想着装。这种衣服不仅能够吸收皮肤表面的汗水,还能防止汗水渗透到衣物内部,保持身体干爽舒适。 更为惊人的是汉朝的青萝纱,这种由青萝植物表皮织造而成的布料,轻薄如蝉翼,穿在身上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能带来持久的清凉感。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贵族女性夏日所穿的青萝纱衣"薄如蝉翼,体若空游",既保持了体面,又能有效防暑。 到了唐朝,女性的夏装更加开放,半臂装和袒胸装成为常见穿着。这两种服饰通过减少衣物覆盖面积,增加皮肤裸露面积来达到降温效果。在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下,胖胖的女性穿着这种服饰,不仅能够有效避暑,还能展示自己的身材曲线。
古人的智慧那些战场上阴损的技巧
【4点赞】
用户10xxx49
不穿就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