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的例子看中美关税冲突
源自 燕云2021本尊
到底美国对中国制造的关税是怎样的?我电话采访了两个同学,都是日用品行业出口美国的业内翘楚,大致了解了一下情况。
川普上台前,中国制造的日用品普遍进口关税税率在7%左右,川普上台后加了两次各10%,也就是说,截止到4月9号为止,报关出口的总税率是27%。如果加上最新的34%,那么未来的总税率将会是61%。
今天川普已经开始给自己找台阶下。他说中国政府如果放行美国收购Tiktok,他将对中国进口关税进行某种程度的豁免。中国政府已经用行动表示强烈反对,从4月10日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对等加收34%的额外关税。
这27%,进出口双方是如何分担的?同学回答,第一次加10%,他们作为出口商承担了5%,也就是进出口双方各自分担一半,至于他的一半,多数是向下游各供应商去转移了。第二次加10%,公司利润已经比较薄,再降价力不从心,只能是表个态,给各个大客户象征性降了1-2%,客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个别客户转去向降价幅度更大的出口商采购。
为应对27%的关税,同时也是客户们的要求,他们公司已经在东南亚某国开始建设新工厂,现在新工厂的处境略显尴尬。那边的生产成本比国内高10-15%,但客户对那边的订单给了10%的溢价,再加上两国以前的关税差距,对进出口双方来说,订单从中国转移到某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好处。但现在某国的新关税综合税率也达到了四十几个点,对美国进口商来说,就没有什么实在的利益了,很可能会取消那边的订单,或者更弹性一些,不再规定产地,由出口商自行决定不同基地的产能分配。
至于4月9号之后怎么应变?公司将在周一开会讨论。我给的建议是以拖待变、事缓则圆,事情或许会在一周内有戏剧性转变。
同学做的日用品生意基本上以自动化为主,人工占比很少,接下去会认真研究去美国开设新厂的可能性。之所以说要讨论研究,而不是决定,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政策没有连贯性,川普本人已经是说变就变的风格;即使他台上保持不变,4年过后新总统上台,很大概率又会推翻川普的主要政策。
从我同学的例子看,普通商品回流美国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对于像汽车、手机这种供应链很长很复杂的产品来说,暂时看不到大规模回流的可能性。当然,先回流主体厂,然后蚂蚁搬家、逐个配件回流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成功概率。为什么只有一定程度的成功概率?因为每个大厂是靠多个客户的订单综合支持,才有规模效应,一旦离开中国的环境和产业链,个别零配件厂家未必可以存活。美国的技术人才储备不够,也是影响制造业回流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我个人的判断是现行27%的关税(美国进口商实际采购成本增高20%),已经接近美国物价的承压上限,极限的新加关税税率可能在10%左右(总税率37%),至于新加34%这个数字没有多少执行的空间,大概率会向下调整。
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说,真正的出路在于提振国内消费,而要提振消费,面临着两个艰巨的任务。
一是改变国内的消费观。在东大,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传统家庭伦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之前十几年的地产投资,这些(包括但不限于)主流理念,大大制约了消费的积极性,文化上的转变需要很长时间。
二是提升国人的实际收入水平。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工程。1. 随着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会出现越来越多高收入的岗位,直接惠及一部分人群。2. 这些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会带动其他服务业的收入增加,进而拉动国民整体的收入上行。3. 国家通过转移支付调节,变相提高国民收入,比如提高税基,个人在新税基下少缴税甚至不缴税,等于到手的收入增加;再比如发放购物券、提供购物补贴等等。我家这次装修买家电,就收到了不少国家补贴,这两天给我家老太太换手机,也拿到了几百元的补贴。4. 更有想象空间的,是铸币税,这个稍微展开聊一下。
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主要得力于美元的超常地位。美国仅仅靠印刷一些绿纸,就可以拉到全球37万亿美元债务,可以支付巨额的进口账单,可以支撑美元对全球绝大部分货币的高溢价,普通老百姓可以用很小的代价买到全球输送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写到这里,我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美国时(97)的物价,超市里的大西瓜8美分一镑,麦当劳套餐(一汉堡一薯条一可乐)2.99元,当时美国家庭只要一人工作,就可以轻松负担全家的支出,别墅、汽车、旅游,很体面的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大宝妈03年去美国留学,那时候的物价跟97基本持平,西瓜还是8分,她花8000美元买到一辆几乎全新的本田雅阁(全新两万多些),这8000块还包含换高级音响和超强动力(换成了跑车水平的,其实没必要,她根本不敢开那么快)的费用。那时候美国低收入人群月收入大约3千美元左右,大宝妈毕业起薪是7万多美元,合每月6千多点。普通老百姓花两个多月的收入,就可以买上一台还过得去的汽车。至于日常生活费用,那简直是不值一提,可以随便花。当然那是“从前”,这么些年过去,美国老百姓工资没涨多少(基本没变),物价已经涨上天,超出了大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购买能力,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
随着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总有一天会成为全球的主要币种之一,届时它将会大幅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将会非常便宜。设想未来有那么一天,普通老百姓月收入一万元人人民币,而超市的进口牛肉标价10元人民币一公斤,进口榴莲一元,去欧洲旅游一周基本费用只需要2000元,去东南亚一周只需要1000元,你是不是会大幅提高各项消费支出?当然到那一天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逻辑是存在的,趋势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慢慢演变。美国这几十年的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全球第一货币,恰恰是美国国力大幅度超过英国那天开始。
我们不奢望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一,但理论上它在近几年内具备和美元、欧元三足鼎立的可能性。那一天来临之际,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