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狗狗麻辣烫”门店的爆火与浙江采茶工的生存境遇,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一边是宠物狗以25元/斤的价格享用着三文鱼、牛肉等“自选鲜食”,微波加热、店员代劳,被戏称为“狗生赢家”;另一边则是采茶工们蜷缩在高低床上,日薪170元、弯腰劳作十余小时,为城市中产奉上“明前龙井”。这两件事看似无关,无疑暴露出了当前的贫富差距的一角。让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狗狗麻辣烫”的走红,本质是都市中产将宠物视为“家庭成员”的情感投射。品牌方宣称食材“人可食用”,店内冷链保鲜、自选称重的模式,与人类餐饮高度同构。当专家讨论“宠物能否消化微波食品”时,却很少有人追问:为何一只狗的“麻辣烫自由”成本,竟与一名采茶工的日薪(170元)相差无几? 宠物主人为“毛孩子”一掷千金的同时,采茶工们却连“辣味白菜”的饮食偏好都需仰仗雇主的“施舍式关怀”。更讽刺的是,宠物店强调“当天卖不完免费送”,而采茶工的食宿条件虽被描述为“贴心”,实则仍是基于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限度投入——600个鸡蛋、五六十斤肉的“慷慨”,不过是确保她们能持续输出劳动价值的必要成本。 另外与“狗狗麻辣烫”的精致叙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茶工被遮蔽的生存现实。比如她们凌晨上山、弯腰数万次采摘“两叶一芽”,却因“茶叶生长缓慢”被迫接受收入的不确定;她们挤在高低床上“聊到困倦”,却被美化为“姐妹情谊”;甚至当她们尝试用非洲鼓丰富业余生活时,也被纳入乡村旅游的“文化表演”标签下。这种对苦难的浪漫化消解,实则是将劳动者异化为景观社会的道具。 也许大家都知道西湖龙井头茶售价高达数千元甚至几万元一斤,而采茶工的日薪有时甚至不足200。钱都不是去哪了呢?难道是茶叶不赚钱?想必这个答案,大家也早已都有了答案
近日,上海“狗狗麻辣烫”门店的爆火与浙江采茶工的生存境遇,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场
尾生君商业
2025-04-05 19:31:54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