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六)《挪威的森林》(日本)(村上春树) 青春的挽歌,生死的悲曲 ——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村上春树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本书自面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尤其在青年人中具有广泛的认可度。 本书貌似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他——青年男子渡边与患有精神病的直子和活泼开朗的绿子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对人生生死命题的阐释。 木月、直子和渡边是中学的同学,其中,木月和直子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木月和渡边是知心要好的朋友,因此,他们经常在一起嬉闹玩耍,其乐融融。一天,木月毫无征兆的突然自杀身亡,这让直子和渡边都陷入悲伤的困境,尽管他们都选择了摆脱伤感之地的神户,来到东京去上学,但,他们都难以摆脱对木月的思念,这就是作者对死的另类阐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木月虽然死了,但他并没有消失,而是像幽灵一样依然活在直子和渡边的思想里、生活中,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也是死者对生者的摧残。共同的思念容易让人亲近。直子和渡边因为木月,因为对木月的共同思念,不但让他俩相恋、相爱,更让他俩的情感在直子二十岁生日那天迸发。或许他俩是在寻求彼此的安慰,或许他俩是想通过抱团取暖来摆脱对木月的牵挂,但事与愿违的是,第二天,直子就不辞而别,去了荒郊野外的疗养院。与其说直子是为了治愈心病,不如说直子是为了求得生的希望。尽管直子非常的努力,尽管渡边竭尽全力的对直子抚慰,但,最坏的结果还是如约而来,直子义无反顾,不可救药的追随木月而去。 当直子在疗养院的好友玲子把这一消息告诉渡边后,渡边又一次陷入了对直子思念的悲伤之中。他独自徒步旅行一个月,想通过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摆脱心头的伤感,但直子像木月一样,虽然死了,却没有消失,依然在他和玲子的心里游荡。这种对直子的共同怀念,使并不熟悉渡边和玲子不但亲近,而且情感在瞬间升华。这仿佛是直子和渡边情爱的轮回,其实,是村上春树对生死命题的再次阐释:“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挪威的森林》是甲壳虫乐队经常演奏的一首代表作,其旋律充满了孤独,流溢着无奈,宣泄着悲哀,书中的女主人公直子每每听到此曲,总会产生出一种迷失孤独之感,她坦言:“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的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里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作者既是用这首歌的曲调,来表达直子的心情,同时,之所以把它作为书名,也是要表达这本书的主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是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迷失的人在书中指的是自杀的木月、直子和初美,这些人迷失在生活的森林里,迷失在情感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何谈自立,最后都以自杀的方式消失了。相逢的人在书中指的是渡边、绿子和玲子,这些人有过离别的伤痛,也有过爱情的彷徨,好在他们历经一番生活和精神的洗礼后,完成了自我的救赎,重新相逢在温暖的阳光里。 《挪威的森林》虽然被定义为是一本青春小说,情爱故事,但读时总给人以伤感和迷离。从开篇的木子自杀,到最后的直子自杀,再加上中间叙写到的直子的叔叔和姐姐以及初美的自杀,死亡的气息始终笼罩着全书,让人压抑。且书中的人物都比较简单、单纯,生的希望不明,死的动机不清,缺乏对时代色彩的渲染和对深刻主题的剖析,这也可能是村上春树这么多年来始终陪跑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书评(六)《挪威的森林》(日本)(村上春树) 青春的挽歌,生死的悲曲 ——读村上
思雁随心体育
2025-04-06 18:0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