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乾隆和刘罗锅微服私访,突然天降大雨,乾隆看雨水把刘罗锅淋得衣服都贴在驼背上,就出了个对联拿他开涮:“风雨不遮破罗锅。”刘罗锅也不示弱,当场对出了下联。乾隆听了非常佩服他的才华。 乾隆是个风流无比的皇帝,在他的猎艳或者是寻幽访胜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捧哏,其中刘罗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 刘罗锅真名刘墉,出身极好,其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朝首席军机大臣,被称为“真宰相”。 刘罗锅虽然没有达到老爹的高度,但也可以称作虎父无犬子,从进士一路做到了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的位置。 刘罗锅是大高个儿,可能是常年陪在乾隆皇帝身边,怕自己太高让皇帝不爽,所以一直不敢伸直腰,背有些驼。 某个夏日的午后,乾隆又微服出访,“捧哏”刘罗锅自然紧跟在身旁,两人假扮的角色是富商和管家。 君臣二人说说笑笑,来到了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但见人来人往,挑担驾车以及沿街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各色货物更是目不暇接。 两人走走看看,不知不觉间已是满身热汗。 刘罗锅正准备让侍卫买几个西瓜来给皇上解解暑,忽然一阵狂风大作,举目一望,原来不知何时空中已是乌云密布。 不待人们反应过来,倾盆大雨浇了下来。刘罗锅赶紧上前护着乾隆,跑到一家店铺前面的雨棚下避雨。 就这么几步路的功夫,刘罗锅已经是衣服尽湿,乾隆由于让他护着,身上倒没有落多少雨。 看着被湿衣服紧贴在身上,驼背越发明显,以及拿袖子擦脸上雨珠的刘罗锅的狼狈样,乾隆不厚道地笑了起来。 玩兴大发的乾隆皇帝望望外面的大雨,再看一眼刘锅罗的驼背,笑眯眯地说道:驼总管,值此大雨倾盆之际,你我二人联个句如何? 刘罗锅知道,皇上的文青脾气又发作了,满腹经纶的他从来不惧这个,于是他一边擦雨一边回道:请老爷出题。 乾隆立即吟出一句:风雨不遮破罗锅。 刘罗锅一听,这是应时应景之作,显然主子又在拿他的罗锅说事。 他往大街上看了一下,大雨倾盆也遮不住满街的繁华,这是一个朗朗盛世,而自己正是这个锦绣世界的一个主要参与者。 于是他微微一笑,身子在皇上面前弯的更低了一些,略一拱手:锦绣乾坤一背驼。 乾隆哈哈一笑:驼总管才思敏捷,还是这样的出口成章。 而刘罗锅又是一拱手:跟在主子身边,耳濡目染,奴才自然是有些长进的。 两人对视一眼,会意地一笑,这次乾隆的出招,又被刘墉巧妙地破解了。 对于刘墉的罗锅,乾隆与刘墉之间还有过一次过招。 后来年岁大了的刘墉,难免有时办错事,心里不痛快的乾隆就想要打压一下刘罗锅。 他在一次召见刘墉时来了一句:只可叹,万木难当顶梁柱! 这是暗示刘墉,你现在可当不了顶梁柱了,赶紧就好退吧。 刘墉的敏捷不减当年,微一躬身给出了下联:甚为喜,屈弓才可射天狼! 内里的意思是:老板,我的驼背可都是为了国家大业做出的贡献。 乾隆立即回想起这些年刘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操持着政务,心里的怨气也马上释放出去,君主继续和睦相处。 刘墉不但文思敏捷、文采斐然,而且还擅长书法。乾隆曾经与他比试,据说也自承不如。 因而他被时人尊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笔锋圆润浑厚,被称为“浓墨宰相”。 虽然他没有当上宰相,但是也没有人说什么,毕竟他还是太子太保,这个位置就足以顶得上宰相的威风啦。 刘墉一直陪伴着乾隆左右,虽然后来和珅后来居上,更得乾隆的信任和宠爱。 但是刘墉凭借着沉稳的性格,圆润的处事风格,当然时不时地犯点小错,安安稳稳地过渡到嘉庆皇帝登基。 直到嘉庆四年,乾隆这位太上皇去世,刘墉才一改老迈昏庸的状态,走路健步如飞,两眼也炯炯有神。 他在嘉庆皇帝的支持下,一手操办了对和珅的全方位审查,一条一条地根据实际证据,列出了和珅犯的20条大罪。 49岁的和珅被大30岁的刘墉踩在地下摩擦,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刘墉最后以85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完全得益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时而锋芒毕露,时而静默自守,并且将绵里藏针之术发挥到了极致,是后辈公门中人学习的楷模。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5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