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可以选择不死(三)#资治通鉴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 #以古鉴今#原创作品 读历史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它会触发你的联想——当你把现实中熟悉的事和人,与历史故事及其角色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历史并不遥远。 我们可以把聂政刺杀侠累这个历史事件做一下分析。因为掌握的资料有限,有些细节我们只能根据历史经验进行推断。 第一、韩相侠累是一个不被人民爱戴的官僚,他被刺杀不会引起人们的同情,甚至还可能被认为是除掉一害。 第二、聂政刺杀侠累,有两个目标:一是完成严仲子的托付、为民除害。二是扬名四海、成为英雄。 第三、聂嫈有两种选择:一是指认聂政,使弟弟成为英雄,牺牲自己的生命。二是拒绝指认,隐蔽起来,自己照常生活,终灭贤弟之名。 从前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当聂政杀死侠累,顺利实现第一个目标之后,他主动放弃了第二目标。原因是实现第二个目标需要以牺牲姐姐的生命为代价,他不愿这样做。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亲情。我们看到真正的侠客义士并不是冷血动物,相反,他内心当中对自己亲人所怀有的感情,是那些以金项链和玫瑰花构成的浪漫无法与之相比的。 聂政生存的那个年代,有很多侠客,他们归于 “士”的一类,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行侠仗义之事不仅在处理私家恩怨时极为常见,也是处理国际事务时经常发生的。随便举几个史书中记载的例子:鲁国曹沫乘齐桓公与鲁庄公会谈之机,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逼其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赵国毛遂见楚考烈王没有诚意派兵救赵,在其与平原君洽谈之时,按剑而上,胁迫楚王,派兵救赵。魏国唐雎奉命使秦,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王,说了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可见聂政的所作所为在当时不是一件稀罕事。稀罕的倒是她的姐姐聂嫈。聂嫈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完全可以保持沉默、不指认聂政,在自己家里过平平淡淡的日子。她这样做合理合规,人们没有理由因此而指责她。但令人意外的是,她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我相信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选择。她的行动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人——谭嗣同。 清朝末年,仅维持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废除了光绪帝颁布的变法诏书,到处收捕维新派骨干分子。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谭嗣同独自一人在北京善后。眼见的山雨欲来、黑云压城。梁启超、黄兴、大刀王五等志士纷纷派人来接谭嗣同出走,但都被他拒绝了。他对前来接自己的朋友是这样说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墙壁题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刑场,他呐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和聂嫈一样,在生与死之间,谭嗣同也完全可以选择活下来,但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比之于聂嫈,谭嗣同有着更高的理想——他希望用自己的舍生去唤醒沉睡着的国人。他的希望实现了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们能够看到:他舍生13年后,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垮台;他舍生21年后,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人开始觉醒;他舍生23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他舍生半个世纪后,他的湖南老乡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谭嗣同的血没有白流!
她可以选择不死(三)#资治通鉴#历史故事#中国历史#以古鉴今#原创作品 读
碧泉映月
2025-04-07 11:50: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