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8年,忽必烈派使者访日。在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中,他“友好”地建议:“要么纳贡

麻麻赖赖 2025-04-07 15:02:24

1268年,忽必烈派使者访日。在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中,他“友好”地建议:“要么纳贡,要么开战”。但这封信并未送到天皇手中,得信的日本官员马不停蹄地赶往镰仓,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达给了幕府。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固然四海扬名,但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却也不容小觑,他一手打造的大元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地域最辽阔的王朝。 1260年,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然而他的同母弟阿里不哥却另立旗帜,于是兄弟同室操戈,这场内战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阿里不哥终于承认自己输了。 1268年,完成内部统一,并且进行了政治军事多方改革和调整后,忽必烈向南宋发起了进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 这时候的大蒙古国已经灭掉了西夏、金,高丽国也已经称臣,放眼望去,周边的国家唯有孤悬海外的日本没有与大蒙古国有过官方接触,这让忽必烈很不爽。 还有一方面的因素更是让忽必烈认为有必要教育一下日本人,那就是日本与宋朝的关系很紧密,中日之间的佛教人士一直来往密切。 忽必烈认为,日本是南宋政权的潜在支持者,必须让日本人表明立场和态度。 当然这时还有一个引子,那就是一个叫作赵彝的高丽人跑到忽必烈面前,控诉日本浪人经常骚扰和侵害高丽沿海地区。 他还告诉忽必烈:“日本的高级官员退位后,经常会出家为僧。现在镰仓幕府的执政北条时宗,他就供奉几位南宋僧人为上师。” 赵彝恨恨地说道:“南宋的几代皇帝,都曾经给日本天皇发出过外交照会,他们是勾结在一起的。” 忽必烈一琢磨,南宋这么激烈地对抗我大蒙古国,没准小日本真的在后面使坏,暗戳戳地支持宋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1268年,忽必烈派出了蒙古使者,当然他还让熟悉日本情况的高丽官员作为陪同和翻译,一起去日本进行“国事访问”,主要内容就是送一封忽必烈给日本天皇的书信。 忽必烈写的这封信是有理有节还有力,他在信中表示:“如果日本能够与大蒙古国友好往来,那么大蒙古是承认日本国为友国的,甚至可以给日本一些优惠和帮助。” 然后忽必烈笔锋一转:“如果日本一直坚持与南宋站在一起,那么就准备接受蒙古铁蹄的践踏。” 从忽必烈的角度看过去,日本不过是弹丸之地,拥有中原大地、蒙古、中亚大部分国家的大蒙古国皇帝的自己,已经是给足了日本天皇的面子。 因而他认为日本天皇但凡有点见识,就必然会同意自己的意见,两国建交通商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可惜他不但对日本的政府结构一无所知,而且他也错估了日本人的脾气秉性。 当时日本的天皇在整个权力架构中,只是个象征性牌位,实际权力掌握在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时宗的手中。 所以忽必烈的国书并没有直接交到日本天皇的手中,而是由日本政府专人携带书信送到了镰仓幕府,落到了执权北条时宗的手中。 这时的北条时宗刚刚18岁,未到弱冠之年的他也是一个好武之人,不但箭术精湛,而且颇有武士道精神。 他看完书信后不由得大为震怒,因为忽必烈的书信中充满了恫吓性的语言。 诸如日本如果不同意与大蒙古国建交,那么他就会“用兵”,并且“作为大蒙古国皇帝,我就想这么干”的意思表达得清晰无比。 士可杀不可辱,北条时宗虽然也知道大蒙古国的强大,但是他认为日本也不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 毫无权力的日本天皇也只得跟风式地表示:“我不吱声就是了”。 当然后来忽必烈又派出过使者到日本表达自己想要通商的意愿,日本人都当作不知道,或者是冷漠对待,反正是不了了之。 1271年,崇尚中原文化的忽必烈将大蒙古国改名为大元,这一年他已经56岁,而且对于南宋的战争也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这时忽必烈觉得有条件和必要教训一下日本人了,1274年,忽必烈让高丽王建造900艘大船,由大元和高丽组成3万多人的联军远征日本。 当联军克服了海上的重重险阻来到日本后,他们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可是由于台风的到来,不熟悉海战的元军船只被吹翻、碰碎,人马损失惨重,第一次征日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将这次失败记在了心里,他抓紧时间征服中原地区,终于在1279年彻底覆灭了南宋政权。 完全腾出手来的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远征日本的军事行动,1281年,他派出14万大军杀向日本列岛。 然而老天爷又一次站在了忽必烈的对立面,一场毫无迹象的台风再次颠覆了元军的战船,大部分战船和军队都被海水淹没,元军不战而败。 历史无法假设,然而两次台风都能被元军赶上,也可以说是奇迹,因而日本人认为有“神风”之助,就更加骄横起来。      

0 阅读:17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6

用户10xxx16

2
2025-04-07 21:27

放牛羊牧马的有用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

麻麻赖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