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奉命视察正在新建的北京饭店,而视察的结果却让他大

文山聊武器 2025-04-07 18:04:28

1973年,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奉命视察正在新建的北京饭店,而视察的结果却让他大惊失色,直言这刚建好的四层必须全部拆除,否则会直接威胁到中南海。 杨德中这名字听起来可能不太耳熟,但他在新中国安全系统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23年,他出生在陕西西安一户书香门第,家里老爹爱读书,家里书架上全是古籍,小时候耳濡目染,他也算半个文化人。13岁那年,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年纪轻轻就跑街头宣传抗日,胆子大得很。1938年,他考进抗日军政大学,那会儿正是抗战最吃紧的时候,学没上多久就上了战场,青口战役、鲁南战役,他都掺和过,扛过枪,流过汗。 解放战争时期,杨德中更忙活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哪儿打得热闹他就往哪儿跑,指挥作战,安排后勤,忙得脚不沾地。新中国成立后,他1953年当上了中央警卫团政委,这活儿可不轻松,得管中南海的安保,天天盯着,不能出半点差错。1965年,他又兼了个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的职务,责任更大了。1970年,他还跑去清华大学当过党委书记,那时候学校乱糟糟的,他硬是把局面给稳住了。 1972年,他又回到中南海警卫系统,1973年就碰上了北京饭店这档子事儿。视察完之后,他发现大楼高度有问题,当场就提了整改意见。后来,他一直在警卫岗位上干到退休,1988年评了中将军衔,1994年升上将,97岁去世,一辈子没闲着,全扑在国家安全上。这人没啥花里胡哨的故事,就是实打实干活,硬核得很。 北京饭店这地方,1900年就有了,最早是法国人开的,老楼不高,红砖墙看着挺有年头。新中国成立后,这儿成了接待外宾的门面,地位不一般。到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外宾越来越多,老楼实在装不下了。饭店总经理宋新民琢磨着,得扩建,不然没法招待这么多国际友人。他写了报告递上去,周恩来一看,点头说行,于是扩建工程就开干了。 新楼设计挺牛,21层高,地下还有3层,搁那会儿算得上首都的地标建筑。工程干到14层的时候,杨德中奉命去视察。他上去一看,傻眼了——站在14层,能直接看到中南海里面,红墙黄瓦全露在眼底下。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中南海是中央领导的地盘,安全级别最高,哪能让人随便瞅见?杨德中当场就说,这楼太高了,得拆掉四层,不然中南海的安全没法保证。 这意见一提上去,可炸了锅。建好的楼说拆就拆?成本多高啊!施工队急了,设计师也慌了。可杨德中态度很硬,他觉得安全比啥都重要。很快,周恩来召集人开会商量对策。会上,杨德中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强调中南海的安保不能有闪失。周恩来听完,琢磨了一会儿,觉得全拆太浪费,最后拍板定了折中方案:14层以上的楼不拆,但朝中南海的窗户全封死,还得在饭店和故宫中间加盖个“屏风楼”,挡住视线。 这方案一出,施工队赶紧调整,封窗户的封窗户,盖新楼的盖新楼。1974年,新楼完工,19层高,外观气派,功能也齐全,既能接待外宾,又不威胁中南海。这事儿算是有惊无险地解决了,杨德中也松了口气。 北京饭店新楼盖好后,1974年正式启用,大厅里灯火通明,外宾来了一拨又一拨,生意红火得很。那座“屏风楼”也建起来了,夹在饭店和故宫中间,样子不咋好看,但作用不小,把中南海的视线挡得严严实实。后来几年,北京饭店成了外交场合的常客地儿,墙上挂满了中外领导的合影,挺有排面。每年秋天,饭店外头的银杏树叶子落一地,跟大楼的现代感搭一块儿,还真有点味道。 杨德中呢,这次视察之后,继续干他的警卫活儿。重大活动时,他老站在岗位旁边盯着,生怕出啥岔子。退休后,他过得挺低调,家里也没啥特别摆设,就爱看看书、听听收音机。1994年,他升了上将,算是对他一辈子贡献的肯定。1997年,他在医院去世,97岁,走得挺平静。他这人没啥传奇色彩,就是踏踏实实干了一辈子,挺值得敬佩。

0 阅读:796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