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内蒙1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女老师高兴的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到学生手里:“拿钱买自己双棉鞋穿。”然而,26年后,男生送女老师一个礼物,她打开一看,吓得连连摆手:“这礼物,老师不能收。” 冬天的清晨,北风呼啸,内蒙古武川县中学的一间简陋教室里,炉火将屋内温度勉强维持在不结冰的状态。 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讲解课文。 她就是张秀荣,一个刚满30岁的女教师。 那一年是1981年。 张秀荣并不知道,这个破旧教室里一个安静学习的少年,会在多年后为她的人生画下怎样感人的一笔。 少年名叫陈志德,是个家境贫寒却成绩优异的孩子。 他的家在武川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有七口人,靠种地为生。 他的父母为了省钱,一年到头都舍不得买件新衣服,家里的几双鞋是兄弟姐妹轮流穿的。 张秀荣第一次注意到陈志德,是在冬天的一天。 那时,他的鞋子破得几乎不能遮住脚趾,凛冽的寒风吹过,少年只能缩着脚,用破旧的衣服护着。 张秀荣心里一阵发酸。 她知道,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而像陈志德这样的孩子,唯有知识才能带他走出困境。 于是,她决定帮他。 在陈志德家访时,她常常带上一些面粉和咸菜。 她希望,这个孩子能在温暖和关怀中坚持学习。 陈志德的成绩一直很好,但也有动摇的时候。 初中毕业时,他因为家里经济压力太大,差点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张秀荣得知后,亲自跑到他家劝说他的父母:“现在让孩子放弃,只是眼前的几千块钱;可将来,他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在她的坚持下,陈志德终于得以继续学业。 在安徽,九旬高龄的叶连平老师在自己的小屋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义务为孩子们补课; 百岁老人方桂馥,则将毕生积蓄捐赠给贫困学生。 张秀荣与他们一样,用无私的爱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寒门学子的未来。 1987年,寒冬的早晨,陈志德手里拿着长春地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路跑到张秀荣家门前。 他的脸冻得通红,手里还捏着那张纸,兴奋得连说话都有些结巴:“老师,我考上大学了!” 这个她最牵挂的学生,终于考上了大学! 她转身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20元钱,递到陈志德手里:“拿着,买双棉鞋穿,别冻坏了。” 那时的20元,相当于她半个月的工资。 这份礼物对于陈志德来说,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份精神上的支持。 他深知,这是老师对他的期望。 离开家乡时,陈志德在火车上暗暗发誓:“我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的期望,将来一定要报答她。” 大学期间,陈志德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 工作稳定后,他也没有忘记张秀荣的恩情。 逢年过节,他都会从城市赶回武川县,带上一些礼物去看望老师。 每次张秀荣都笑着说:“只要你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最大的报答。” 可陈志德心里清楚,他欠老师的,远不止是这些。 2013年,张秀荣迎来了60岁生日。 这一年,陈志德早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他特意请假,带着妻子和孩子赶回家乡,给老师过生日。 当天,他带来一个礼物——一套县城里的两居室房子。 他将房产证和钥匙递给张秀荣说:“老师,这房子是我送给您的。” 她连连摆手:“这礼物太贵重了,老师不能收!” 陈志德却认真地说:“老师,当年如果没有您,我就不可能有今天。 没有您,就没有我。” 听到这话,张秀荣眼里泛起了泪光。 张秀荣最终含泪收下了房子。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课堂上的知识传递。 它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一个人用真心点亮另一个人命运的火花。 叶连平、方桂馥等教育者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能为学生留下些什么。 从一双棉鞋到一套房子,张秀荣和陈志德的师生情,跨越了26年的时光。 陈志德用行动告诉我们,感恩是一种美德,它能让人铭记过去,珍惜现在。 而张秀荣则用一生证明,教师的意义在于点燃希望,托起未来。 一份简单的礼物,一颗感恩的心,一段跨越岁月的情谊。 这样的故事,也许在世间并不少见,但每一次读到,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它提醒我们,爱与感恩,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
1987年,内蒙1男生考上大学,向女老师报喜,女老师高兴的从兜里掏出20块钱,塞
星辰点点照亮路
2025-04-07 18:27: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