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号的凶险时刻:三名航天员做好牺牲准备,翟志刚冒险出舱! "即使我们回不来,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 当我们回望2008年那个惊心动魄的9月27日,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航天史上这一里程碑时刻背后隐藏的凶险。 神舟七号轨道舱内,翟志刚全副武装,准备执行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任务。16时34分,随着地面发出开舱指令,这位身负重任的航天员开始拉动舱门。然而,意外情况出现了——舱门纹丝不动。 在太空环境中,一切都变得困难。失重状态下,航天员身体处于飘浮状态,缺乏稳固的着力点。尽管舱门已出现缝隙,气闸舱内泄压也达到了0.5千帕,但作用在舱门上的力仍有200多牛,相当于地面上20多公斤的重物。 翟志刚短时间内便消耗了大量体力,汗水在太空中形成小水珠飘浮。此时,身旁的刘伯明果断抱住他的腿部,为他提供了稳定支撑。"稳住,深吸一口气,压下来顶住!"刘伯明沉稳的声音在舱内响起。翟志刚再次用尽全力,终于将舱门成功开启。 然而,危机并未结束。就在翟志刚准备出舱的关键时刻,一个更大的意外出现了——在返回舱内值守的景海鹏突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检查!"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太空舱内火灾是航天员面临的最危险情况之一,而此时三名航天员正身处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远离任何救援可能。 身处轨道舱的刘伯明立刻环顾四周,冷静判断后向地面报告:"没有着火点。"地面飞控人员随后确认这是一次误报警。 但在当时,三名航天员并不知道最终结果。他们面临一个艰难抉择:是放弃任务优先保障安全,还是继续执行这个关乎国家荣誉的使命? "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明白。" "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成。" 简短的对话背后,是三位航天员已做好牺牲准备的决心。按原计划,翟志刚出舱后需先将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但面对可能的危险,他们迅速调整了出舱程序——刘伯明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翟志刚接过国旗,向着镜头挥舞。 "哇!这外边太漂亮了!"2021年7月4日,当刘伯明第二次踏出舱门,望向浩瀚宇宙时,他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这位曾在神舟七号任务中经历生死考验的航天员,如今再次漫步太空,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显得从容自信。 回首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当翟志刚成功实现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他的声音铿锵有力:"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这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完成太空行走的国家。 从那次充满惊险的首次太空行走,到如今常态化的舱外活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六年。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已顺利开展了17次出舱活动,共有17名航天员、33人次执行了出舱任务。每一次出舱,都是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2021年11月8日,神舟十三号任务中,王亚平成为首位在太空"漫步"的中国女航天员,她与翟志刚、叶光富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突破性任务。 而2022年带来的突破更令人瞩目。9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现了由小机械臂辅助的出舱活动。到了11月17日,他们更是搭建起一座三舱间舱外行走的"天桥",实现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了关键基础。 2023年2月10日,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这次任务期间,乘组圆满完成了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同年7月20日,景海鹏终于圆了自己的"太空漫步梦"。这位在神舟七号任务中曾在返回舱内值守的航天员,在四度飞天后,亲身体验了漂浮在无垠宇宙中的感觉。 2024年又迎来两项重大突破:3月2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完成了中国航天员首次舱外维修任务;5月28日,神舟十八号乘组创下约8.5小时的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时长纪录。 对比多年前神舟七号任务的艰难出舱,如今中国航天员不仅能完成更长时间、更复杂的太空作业,还能执行精细的维修任务和科学实验。这背后,是一代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和技术的飞速进步。
这下真的是有图有真相了,执行“前进2号”任务的龙飞船返回地球后,太空舱内的4名航
【2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