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

文史记叙录 2025-04-08 10:09:23

1942年,远征军副师长齐学启被俘,面对日军的劝降,他说:”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说完,他猛然夺过军刀,正要自杀,却被日军拦住。

1900年,他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齐璜是同盟会成员,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教育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年幼的齐学启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熏陶。

12岁那年,齐学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要知道,清华大学在当时可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能在如此年纪就考入,足见齐学启的不凡。

1920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即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到了美国后,齐学启亲身经历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这种刺痛让他愤怒,也让他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终,他毅然改变了初衷,转入诺维斯军事学校骑兵科学习,他立志从戎报国,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上海沦陷,在这个危急时刻,齐学启挺身而出。

当时,他担任上海保安二团团长,驻防闸北,"八一三"事变爆发后,齐学启率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在连续两天两夜的激战中,齐学启指挥有方,带领部队顽强抵抗,始终坚守阵地不退,他们的英勇表现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上海市民的抗日士气。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齐学启的军旅生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1年,他被任命为新编第三十八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这个任命为他后来参与远征军的缅甸战役埋下了伏笔。

1942年,为了支援在缅甸的英国军队,保卫滇缅公路,中国组建了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作为其中的主力之一,奉命开赴缅甸对日作战。

在这场战役中,齐学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个人勇气。

仁安羌之战是齐学启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当时,7000多名英军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地区,情况危急,齐学启与师长孙立人一起,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他们率领部队向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攻克了501高地这个关键阵地。

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中国军队和日军在仁安羌的山谷中展开了殊死搏斗,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的油井和储油罐,齐学启身先士卒,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军队以少胜多,不仅成功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还救出了500多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这场胜利不仅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也赢得了盟军的高度赞誉。

然而,战争的残酷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在随后的战斗中,齐学启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不幸被日军俘虏,但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一个中国军人的尊严和气节。

在战俘营中,齐学启面临着日军的严刑拷打和劝降,但他始终坚持"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的信念,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不仅是对敌人的严词拒绝,更是对全体中国军人的铿锵誓言。

日军旅团长或许是想试探齐将军的决心,故意将战刀递给他,谁知齐将军竟毫不犹豫地夺过刀,朝自己腹部刺去。这一幕,无疑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齐将军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向敌人证明了他宁死不屈的决心。

日军万万没有想到,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位高级将领,更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齐将军的行为,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投降求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齐将军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气节,什么是不屈的民族精神。

最终,日军不得不放弃了对齐将军的劝降计划,他们意识到,面对这样一位宁死不屈的将军,任何劝诱都是徒劳的,将齐将军送往战俘营,或许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他不仅自己坚持抗争,还成为了战俘营中其他战俘的精神支柱,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用中英两种语言向盟军战俘讲述中外历史上的英雄事迹,鼓励大家坚定必胜的信念。

然而,人性的复杂在战俘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些变节的中国战俘,出于各种原因,开始对齐学启进行迫害,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刁难齐学启,甚至还策划暗杀,齐学启起初试图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感化这些人,但最终还是难逃厄运。

1945年3月7日,日军最后一次对齐学启进行劝降,再次遭到他的严词拒绝,第二天晚上,在日军的怂恿下,一些叛徒趁齐学启上厕所时突然行刺,用尖刀刺穿了他的腹部。

尽管同监的英国军医竭尽全力想要救治,但由于日军的阻挠,齐学启最终于5月13日因伤重不治,壮烈牺牲。

齐学启的牺牲震惊了整个战俘营,许多盟军战俘纷纷索要他的遗物作为纪念,以表达对这位中国英雄的敬意,他们亲眼目睹了齐学启在战俘营中的坚贞不屈,也见证了他为坚持信念而付出的生命代价。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追赠齐学启为陆军中将,并将他的遗骨移葬于长沙岳麓山。

0 阅读:86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