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一个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建议:如果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结果被老人要求高额赔偿,而老人又没有证据证明是自己摔倒的,那么就可以按照“敲诈勒索”来起诉。 虽然不能判刑,但可以通过罚款进行严惩。这一提议的背景是,近年来“扶老人被讹”的事例屡屡发生,许多本来想帮忙的人都因为害怕被敲诈,选择了“见死不救”,让社会陷入了“扶不扶”的困境。 李教授的想法是这样的:如果老人没有证据证明自己真的是摔倒了,结果扶人的好心人却被无理索赔,那这种行为就该算作“敲诈勒索”。 即便不能判刑,也可以通过罚款的方式来严惩这种行为,防止心怀不轨的人通过恶意讹诈来破坏社会秩序。 这个提议一出来,马上引发了各种讨论。 支持的人认为,这样的提议能有效打击那些恶意索赔的人,让更多的人敢于伸出援手。 毕竟,如果大家知道,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会被讹,大家就越来越不敢帮忙,社会的信任感也会逐渐丧失。 如果能通过法律手段制止这些“讹人”的行为,大家自然会觉得更有保障,更愿意去帮助他人。 不过,也有一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虽然法律手段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不扶”的问题。 法律是工具,它解决的是个别的违法行为,而不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问题。反对者认为,社会文化和道德的重建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社会对“扶老人”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大家会自然地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因为担心麻烦和风险而选择不理会。 实际上,很多人看到老人摔倒时,会担心自己会被“讹”,有些人甚至会选择绕道而行,根本不去管老人。这种心态的形成,除了个别不良事件的影响,还有社会对这类事件的态度。 如果社会能对“扶老人”这件事给予积极支持和正向反馈,那么更多的人会愿意伸出援手,而不是因为怕惹麻烦就选择不管。 诚信是社会的基础,但一些个别案例却让大家对社会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李教授的提议虽然提出了法律手段,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依靠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 政府、媒体、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拥有责任感、同情心和正义感,从而让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更健康、更向上。 无论是法律的严惩,还是社会道德的重建,其实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恢复社会的诚信和公正,促使大家在看到别人有困难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不管是扶老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帮助他人的行为,都是社会互助精神的体现,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扶不扶”的困境,还是得依赖于社会文化和道德体系的支撑。 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保障下,社会才能变得更温暖、更有信任感。 而每个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也能推动正能量在社会中流动,形成更健康的社会氛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李玫瑾个人账号
202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
秋水看伊人
2025-04-08 10:23: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