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三千精锐前来迎接。见李亨这阵势,李隆基赶忙让侍卫们丢开刀剑投降,他勉强笑着说:“我只是想回宫安度晚年。”这话说完,二人便打算迈步进宫,可谁走在前面呢?父子二人又僵持住了,只能尴尬地问群臣,可大臣们也支支吾吾,没人敢回答。 李隆基和李亨是亲父子,却也是相互提防的对手。李隆基做了几十年的皇帝,不可能愿意将手中的权力交给李亨,可他如今垂垂老矣,李亨却正值壮年。李亨在太子之位上待了十九年,他对皇位的渴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原本李亨还得不到机会上位,可755年时,深得李隆基信任的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叛乱,搅得朝中风雨不宁。眼看着安禄山的军队气势汹汹,剑锋直指长安,而唐军却节节败退,李隆基绝望至极。惧怕之时,他竟然想出个毫无骨气的主意,那就是逃跑,溜之大吉。 在杨国忠的建议下,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一些家属亲信瞒着所有人连夜跑了。第二天,大臣们照常来到宫中上早朝,却迟迟不见李隆基出来,连一向陪着李隆基上朝的宦官都没见着。众人这才发现端倪,一找才发现李隆基早就跑了。 再一找,发现连太子李亨也不见了。李亨是随着李隆基一同出逃的,他当时带着人负责殿后,一边逃命一边为自己打算。李隆基之所以要入蜀地,是因为那里是杨国忠的大本营,到了蜀地之后,在杨国忠和众人的拥护下,李隆基最起码也是一方之主,可以稍作喘息再谋划东山再起。 那他李亨就只能继续在太子之位上待着,等到李隆基老死了才可能上位。如今李隆基看着身体康健,李亨可等不起了,他都快五十岁了,连他的儿子都三十了。 这条路行不通,那他就只能谋划另一条。既然是杨国忠为祸朝堂,那就先诛杨国忠。李亨秘密谋划,还成功拉拢了禁军首领陈玄礼,调遣了训练有素的禁军。陈玄礼话说得很明白,他只杀杨国忠等为祸朝纲的人,却不可能允许任何人伤害李隆基。 二人短暂地合作,联手杀了杨国忠,李隆基也狠下心逼死了杨贵妃,杨氏一家尽数被杀,众人的怒气也解了。事一办完,陈玄礼便向李隆基跪地称臣,磕头认错,他并不打算追随太子,而是要继续护送李隆基入蜀。 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李亨逼着李隆基杀了杨玉环,算是与李隆基摊牌了,他绝不可能再去蜀地。为了另谋发展,李亨带着人仓皇北上,冒着风险好不容易赶到了灵武。 到了灵武没几天,李亨就在众人的拥护下举办了登基仪式,当了皇帝,将远在别处的李隆基奉为了太上皇。之后,李亨派人给远在天边的李隆基送信告知,李隆基才气恼地得知自己已经被迫禅位了。 乱贼未除,李隆基也不敢轻举妄动。为了江山社稷,也为了皇族颜面,李隆基没有公开跟李亨对着干,勉强承认了李亨的正统地位。可他没有将权力全部交给李亨,还打算偷偷等待时机,日后好教训一下这个胆大包天的儿子李亨。 没想到的是,李亨如有神助,不仅斗倒了与他竞争的其他皇子,还颇为争气地收回了长安。李隆基这下不淡定了,这时李亨的信也寄来了。 李亨犹豫再三给李隆基写了封信,信里言明,要李隆基回来继续做皇帝。李隆基顿觉有危机之感,不肯回去。李亨便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就委婉多了,是请父亲回来颐养天年,也好让自己尽一尽孝心,好一副父慈子孝的场面,李隆基满意了。 他离开的时日已久,回来时长安也早与当时不同了。在李隆基带着护卫们到达的时候,李亨也满面笑容地带人前来迎接,但他身后竟然是三千精锐,李隆基一看便心如明镜,李亨这是铁了心要坐稳皇位了。 于是李隆基摆摆手,让护卫们扔下兵器,主动投降,表示自己对皇位已无贪恋之心。父子二人虚假一笑,正准备进城,刚一抬步却又停下了。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新帝,谁该走在前面率先进城呢?李亨先走,恐怕旁人要说他不孝,李隆基先走,又担心李亨会疑心。 二人在原地僵持,无奈之下将问题抛给了群臣。大臣们纷纷擦汗,谁也说不出个答案。还是李隆基身边的宦官高力士站了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高力士请太上皇先行,却是走了偏门。李亨后行,走的是正门,顾及了两个人,方才解了困境。只是眼前的困境可解,上位却再无可能了。
公元737年,李隆基带着内侍连杀三位皇子,其中包括皇太子李瑛,李瑛临死前恶狠狠的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