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06年,德国小伙儿卢安克在广西贫困地区支教了18年,却拒绝了“感动中国”的提名,后来他更是被迫离开中国,再也没有回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12.24卢安克:在中国支教是幸福人生,回到故土却无可奈何) 一个德国小伙子,因为着迷于神秘的中国文化,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他原本只是想体验东方风情,却没想到,命运安排他开始了一段将近二十年的乡村支教生涯,他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不求任何物质回报,然而,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导致他不得不离开这片土地,离开他深爱的学生们,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与中国乡村教育的缘分戛然而止? 1992年,年仅22岁的卢安克,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憧憬来到了中国,他最初的想法是好好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但当他在广西农业学院学习种植技术时,他对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他去了很多偏远的山区,亲眼看到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和留守儿童面临的种种困难,这让他非常难过,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他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为了更快适应乡村环境,他努力学习各种农业知识和技术,还自己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打谷机,不仅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也因此获得了当地村民们的认可和支持。 虽然梦想美好,但现实残酷,1997年,他到南宁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教授德语,却因为缺少必要的“就业证”而被处以3000元罚款,眼看签证就要到期,他不得不无奈返回德国,这次经历让他明白,想在中国从事教育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1999年,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卢安克重返广西,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偏僻的东兰县,在一所初中里同时担任英语、美术和地理老师,他的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然而,卢安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明显冲突,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显著提升,这引起了部分家长的担忧和不满,最终,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进度,他选择了主动辞职。 卢安克离开学校后,去了更偏远的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之后又去了板烈村,这两个地方几乎与外界隔绝,没有电话信号,电力也不稳定,更麻烦的是,当地村民主要说壮语,语言沟通成了大问题,即便如此,卢安克还是坚持教孩子们识字、学习普通话,并且给他们描绘外面的世界,他自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生活费用全靠父母的资助。 为了方便大家出行,他自己掏了5000块钱买水泥,带着孩子们修了一条300米长的水泥路,乡亲们看在眼里,也主动过来帮忙,他还发现村里孩子挺有表演天赋,就组织大家拍了电视剧《和平剑》和《心镜》,他希望除了文化课之外,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后来,卢安克的故事慢慢出现在新闻里,大家觉得他像外国版的雷锋,像今天的白求恩,2006年,有人想推选他参加“感动中国”的评选,但他拒绝了,他说“是中国感动了我”,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冒出来了,有人说他没资格当老师,有人怀疑他的签证有问题,还有人恶意地猜测他是间谍,更过分的是,有人说他有不好的癖好。 网络上的不实指责和暴力攻击,让卢安克感到非常疲惫,精神和身体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实在无法承受这些负面影响,最终决定停止使用手机和博客,离开了中国,想以此来摆脱困境,重新开始生活。 2011年,卢安克终于获得在中国工作的合法许可,重新回到这片土地,并加入了长沙一家公益组织,用更专业的方式继续帮助乡村地区的教育,他的经历引起人们对于文化差异、教育观念的冲突以及网络上的讨论等问题的关注。 一位外国人,将近二十年的青春奉献给中国的乡村教育,最终却因为舆论压力而不得不离开,这到底是他的个人决定,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教育方法?
[太阳]2006年,德国小伙儿卢安克在广西贫困地区支教了18年,却拒绝了“感动中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4-08 15:32: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