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军一位排长正在山上执行巡逻任务。突然,三名身着我军制服的士兵迎面而来,满面笑容地向他招手问好。然而,排长却隐约感觉不对头。他心中狐疑,猛然间高声喝令:“缴枪不杀!” 李海欣,河南临颍人,出身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家庭。家里世代种地,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从小就跟着爹妈下地干活,吃苦耐劳的性子早早磨了出来。1980年,18岁的他扛着铺盖卷,辞别爹娘,报名参军。村里人劝他:“当兵苦,前头还有仗呢。”他却憨憨一笑:“咱庄户人,能为国出力,不亏。”就这样,他穿上军装,走进部队,开始了人生新篇章。 刚入伍那会儿,李海欣个头不高,力气倒不小。队列训练、实弹射击,他样样不落人后。新兵连三个月,他硬是凭着一股倔劲儿,从一堆新兵蛋子中冒出头,被连长看中,提了班长。1982年,部队接到任务,去农场搞生产劳动。不少战友撇嘴抱怨:“当兵的跑来种地,算哪门子事儿?”队伍里牢骚渐多,眼看士气要散。李海欣站出来,把大伙儿召一块儿,用他那河南口音说:“种地咋了?没后方粮食,前头打仗饿肚子谁扛得住?咱干的是正事儿!”这话不花哨,却实诚,战友们听完心里踏实了,埋头干活再没怨言。这事儿传开,连队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1983年,李海欣参军满三年。家里老娘身子骨不好,姐姐捎信让他回乡,说爹妈年纪大了,盼他回去顶门立户。他捏着信,半宿没睡。作为长子,他心里不是没纠结,可边境战事吃紧,部队随时可能上前线。他咬咬牙,给姐姐回了信:“家里我放心不下,可国大了家才安。等仗打完,我一定回去。”信寄出去,他把思念压心底,收拾行装,跟部队上了老山前线。 1984年,李海欣升任八连三排排长,带着队伍驻守老山前沿阵地。这地方三面环敌,离越军阵地不到200米,补给线长,日子苦得没法说。战士们啃干粮、喝凉水,敌人的炮弹还不时砸过来,想把人逼疯。可李海欣带着这帮兄弟,硬是守得稳稳当当。他常跟战士们说:“咱站这儿,就是给后头的老百姓挡枪子,值!”简单一句话,暖得人心里发热。 那天清晨,敌军炮火停了,山里安静得让人发毛。战士们刚喘口气,李海欣却皱起眉头,觉得这平静不对劲儿。他带上三个人,沿着战壕摸出去巡逻。半路上,迎面来了三个穿我军制服的家伙,满脸堆笑,边走边挥手。战友们见是“自己人”,绷紧的弦松了松。可李海欣眼尖,瞅见这仨人军装新得扎眼,没一点泥巴,靴子也干净得像没沾过土。前线打滚的兵,哪有这模样?他脑子一转,又听他们哼的歌是我军早不唱的调儿,心下起了疑。 他不动声色,猛地用越南语喊了声“缴枪不杀”。这招果然管用,那三人脸色一变,转身就散开,想找掩护掏家伙。李海欣反应快,带着战士们迅速还击。枪声响了一阵,三人倒下,检查尸体时才发现,军装底下全是破绽,果然是越军奸细。这一下,他救了全队,也让大家伙儿对他更服气。收拾战场时,他指着地上的鞋说:“瞧瞧,连土都没蹭着,肯定有鬼。”话说得直白,战士们听了直点头。 可这事儿没完。越军见奸细暴露,气急败坏,集结几百号人朝高地扑过来。炮弹炸得山摇地动,阵地附近的树都被削平了。李海欣带着14个战士钻进战壕,靠着地势硬扛。敌军一波接一波冲上来,子弹打得土墙噼啪响。他指挥大家沉住气还击,前排敌人倒下一片。仗打了几个钟头,敌军越逼越近,一颗子弹钻进他胸口,血淌了一地。战士们急着要抬他下去,他死活不让,撑着身子继续指挥,直到声音越来越弱。 阵地眼看守不住,李海欣瞅见边上的定向地雷。他爬过去,手上腿上全是血,硬是撑到地雷跟前。敌军冲到十几米外时,他按下触发器,轰的一声,火光冲天,他和扑上来的敌人全被炸飞。这一下,高地保住了,敌军丢下上百具尸体退了回去。战后统计,他和14个战友干掉了104个敌人,立了大功。高地后来改名叫“李海欣高地”,他也被追记为“老山十五勇士”之一,名字刻进了历史。 李海欣走了,可他的事儿没白干。他用命换来的阵地,成了我军前线的铁钉子,死死扎在老山上。战友们提起他,总说他是个实在人,没啥大话,可关键时候从不掉链子。他的老家临颍,后来修了纪念碑,乡亲们路过都说:“这小子,真给咱庄稼人长脸。”
1984年,我军一位排长正在山上执行巡逻任务。突然,三名身着我军制服的士兵迎面而
混沌于浮云
2025-04-08 19:17:52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