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怕胞妹蒋瑞莲婚后受气,所以在蒋瑞莲结婚时,专门从日本赶回来主持婚礼,并在妹夫竺芝珊保证善待蒋瑞莲后,才将妹妹交给他,在得势之后,蒋介石对竺芝珊委以重任,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毁了蒋瑞莲的后半生,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蒋介石的童年并不富裕,尤其在父亲蒋肇聪去世之后,家庭境况急转直下。 作为家中仅有的男孩,蒋介石和年幼的妹妹蒋瑞莲一同被族中人视为“累赘”,被赶出了原本属于蒋家的大宅。 那年蒋介石不过七岁,蒋瑞莲更是年仅五岁。兄妹俩只能跟着母亲王采玉辗转求生,靠着母亲在镇上给人浆洗缝补、帮人打短工,才勉强度日。 王采玉是一位极其坚韧的女性,她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每日天不亮就出门找活干,傍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 蒋瑞莲很小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做针线、洗衣做饭,成了家中得力的小帮手。 她原本聪慧伶俐,也曾是私塾先生口中的好苗子,但当母亲一次次因筹不出蒋介石的学费而偷偷落泪时,她悄悄做出了一个决定——辍学。 “哥哥要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蒋瑞莲对母亲说时,是一脸坚决。自那天起,她再没有走进课堂,而是每天提着小桶,替人洗衣、跑腿,甚至做一些粗重的杂活。 许多邻里都记得那个瘦弱的女孩在河边搓衣服时冻得通红的小手,也记得她送工钱回家时那满足而羞涩的笑。 蒋介石并非不知妹妹的牺牲。他常在夜里偷偷看着妹妹趴在床边熟睡的小脸,心中又愧又痛。他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不辜负母亲和妹妹的付出。 多年后,蒋介石留学归国,已是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而蒋瑞莲也到了出嫁的年纪。这时,家族中撮合她与竺芝珊成婚。 竺芝珊是盐铺中的伙计,老实本分,勤劳能干,王采玉也觉得是个稳重可靠的人家。蒋瑞莲对婚姻并无太多奢望,只盼有人能安稳度日,彼此尊重。 婚礼那天,蒋介石特意从日本赶回宁波。他虽然在外求学奔波,但对唯一的胞妹始终牵挂在心。蒋瑞莲出嫁那日,他一身长衫,满面庄重亲自为妹妹执礼。 在竺芝珊面前,他沉声说道:“我妹妹一生吃了太多苦,她嫁给你,不是来受气的。 我希望你记住今天的承诺,一辈子善待她。”竺芝珊满口答应,连连点头,说自己定会把蒋瑞莲当心头肉一样珍惜。 那一刻,蒋瑞莲眼眶微红,却是幸福的。随着蒋介石在政坛的崛起,竺芝珊因亲戚关系得以平步青云,被蒋介石安排进入国民政府财政系统。 后来更是担任“国库主任”,手握实权。手中有了权,口袋里有了钱,竺芝珊也逐渐变了。 昔日那个沉稳踏实的男人,如今变得油滑世故,常出入歌舞场所,流连于风月之地,身边女子换了一茬又一茬。 蒋瑞莲起初只是隐忍,她相信丈夫一时迷失,总会回头。可事实却越来越让她心寒。 竺芝珊对她越来越冷淡,甚至在家中公开对她呼来喝去,百般嫌弃她出身寒微、识字不多、不懂应酬。 更让她心碎的是,竺芝珊竟不顾她的强烈反对,执意纳妾,还言辞犀利地说:“你是蒋家人又怎样?现在我才是当家的人!” 蒋瑞莲几次写信向哥哥倾诉苦楚。蒋介石得知后震怒,曾私下训斥竺芝珊,但此时的竺芝珊仗着权势。 已非当年那个低眉顺眼的伙计,他嘴上答应,转头依旧我行我素。蒋介石碍于家丑难外扬,又顾念旧情,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蒋瑞莲在这段婚姻中,彻底失去了尊严。她曾是那个为了哥哥放弃学业、为了家庭辛苦打拼的女孩,命运却未曾给她任何补偿。 丈夫的冷漠,家庭的破碎,让她的内心逐渐陷入黑暗。她开始失眠、消瘦、郁郁寡欢,有时一整天都不出门,只是坐在窗前望着天发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正处于国难当头之际,四面楚歌,疲于奔命。而就在这一年,蒋瑞莲因长期抑郁,积郁成疾,病重而亡,年仅四十七岁。 她临终前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默默地闭上了眼睛,似乎终于从那个让她心碎的世界中得到了解脱。
1945年国共和谈时期,蒋介石专门找人弄来了一罐湖南辣椒酱。只见蒋介石拿起来闻了
【12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