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11岁的康熙娶了年仅12岁的赫舍里氏,不料,洞房时已经等不及的赫舍里氏自己扯下了-盖头,康熙当场愣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她,半刻也不离开。 1665年的秋天,紫禁城内一片喜气洋洋,举国欢庆。 少年康熙娶了他的第一任皇后——12岁的赫舍里氏。 洞房花烛夜,赫舍里氏已经等不及了。 她一把扯下盖头,露出了那张端庄秀丽的脸庞。 康熙愣住了,眼神呆呆地盯着她,似乎忘记了呼吸。 这位少年天子虽然年少,但从小在复杂的权力漩涡中成长。 他的婚姻,表面上是家族的喜事,但实际上是满洲权臣与皇室之间的一次政治博弈。 赫舍里氏的祖父索尼是辅佐过三代皇帝的开国元勋,也是康熙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在鳌拜专权的背景下,索尼的家族支持对康熙至关重要。 孝庄太后深知其中利害。 她力排众议,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 然而,这场政治联姻最初并不被所有人接受。 鳌拜曾多次反对,甚至嘲讽她出身低微。 但孝庄太后的坚持,以及索尼家族的背景,最终让赫舍里氏走进了紫禁城。 婚后,少年夫妻的感情经历了从疏离到亲近的过程。 起初,康熙对赫舍里氏显得有些冷淡。 这是因为年少的康熙还无法完全理解婚姻的意义,更不愿轻易接受安排。 然而,赫舍里氏以她的聪慧和坚韧,逐渐赢得了康熙的尊重。 她不仅端庄大方,深谙礼仪,还表现出一种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稳重。 对于赫舍里氏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婚姻,更是一个时代的责任。 康熙幼年登基,四大辅政大臣掌握实权,尤其是鳌拜权倾朝野,连康熙都被迫忍气吞声。 在这样的局势下,赫舍里氏作为皇后,以她的贤德和柔韧,在后宫中为康熙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1667年,年仅14岁的康熙提前亲政,开始逐步铲除鳌拜的势力。 这一过程中,索尼家族的支持至关重要。 索尼虽然以退为进,不直接参与权力斗争,但他的存在稳定了朝廷局势。 而赫舍里氏,则在后宫尽心管理六宫事务,让康熙能够专注于巩固皇权。 一次次深夜的促膝长谈,让康熙渐渐意识到,这位妻子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帮手,更是他人生中可以依靠的伴侣。 康熙开始越来越重视赫舍里氏,不仅将后宫事务交给她,还在许多大事上与她商议。 1669年,康熙成功铲除了鳌拜,彻底掌握了大清的实权。 然而,作为一对少年夫妻,他们的命运却充满了悲欢离合。 1670年,赫舍里氏为康熙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承祜。 这个孩子聪明伶俐,被康熙视为掌上明珠。 承祜在四岁时不幸夭折。 赫舍里氏因为悲伤过度,身体一度垮掉,而康熙则把痛苦深埋在心底,不愿让人看见他脆弱的一面。 即便如此,他仍不离不弃地陪伴赫舍里氏,尽力让她从悲痛中恢复过来。 两年后,赫舍里氏再次怀孕。 这一次,康熙对这个孩子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他甚至为未出生的孩子取了乳名“保成”,寓意平安健康。 1674年,赫舍里氏在生下皇二子胤礽后因难产去世,年仅22岁。 赫舍里氏的去世,对康熙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情感创伤。 康熙暂停朝政,几乎每日都到赫舍里氏的灵堂前祭奠,用这种方式表达他对爱妻的思念。 他亲自为赫舍里氏主持丧礼,并将她追封为“孝诚仁皇后”,以此纪念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或许是对赫舍里氏的感情太深,康熙后来迎娶了她的妹妹。 这段婚姻在外人看来似乎带有政治联姻的影子,但更多人认为,这是康熙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对赫舍里氏的思念。 尽管康熙一生娶了多位妃嫔,但赫舍里氏始终占据着他心中的特殊位置。 在清东陵的赫舍里氏墓前,康熙曾多次祭奠这位早逝的皇后。 几十年后,年迈的康熙仍然会提起赫舍里氏,感叹她的贤德和才情。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是政治安排,却最终成了康熙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记忆。 少年夫妻的结合,承载了清初复杂的政治格局,也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爱恨交织。 赫舍里氏短暂的一生如流星般闪耀,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温柔,为康熙撑起了一个稳固的后宫,也为大清王朝的稳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洞房花烛夜的那个瞬间,赫舍里氏亲手揭开盖头。 或许她自己也没想到,那一刻起,她和康熙的命运将紧紧相连,成为历史长河中最令人唏嘘的一段篇章。
康熙两度废立太子的原因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