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北京,林徽因去世后,墓地的一张照片,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林徽因的墓地整体造型简洁,墓碑是汉白玉镌刻而成,上面刻着花圈以及“建筑师林徽因墓”。
一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五十年代初北京八宝山的一角。照片中,一座不起眼的墓碑静静矗立,整体造型简洁得近乎朴素,上面仅仅刻着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下方,一块汉白玉上精心雕刻着秀丽的花环图案,这不起眼的装饰却有着不为多数人知晓的故事。 这座高度仅有58厘米的墓碑,其设计规格正是林徽因生前为八宝山公墓制定的统一标准。而那块看似普通的汉白玉上的花环,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特别试刻的样品,经过精心挑选后作为无字墓志铭,奉献给了它的创作者。 回到1950年的严冬,重病缠身的林徽因已经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活动,只能在床上半卧着进行创作。当时她正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尤其是碑座花草图案的设计。为了确定最完美的浮雕纹样,她用注射器抽取热水滴在冻僵的手指上,努力恢复触感,以便能够精确地描绘每一处细节。那段时间,她曾连续工作十七小时才最终完成设计定稿,创作出了碑座上那些精美的牡丹卷草纹。 五年后的1955年3月31日深夜,卧病在北京同仁医院的林徽因气息已经变得无比微弱。她轻声对护士说道,想要见一见丈夫梁思成。护士看着时间已晚,回答说:"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然而,命运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就在4月1日黎明前的时刻,林徽因悄然离世,享年仅51岁,那些想要对丈夫诉说的最后话语,永远留在了她的心中。 这个日期令人唏嘘不已——林徽因曾在1934年创作了著名诗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她自己却在四月的第一天离开了人世。出生在农历四月,去世在公历四月,这似乎是她与"四月天"之间注定的缘分。诗中"雪融、芽嫩、花开、燕归"的春景描绘,仿佛也在暗示她生命的轮回。 2018年清明时节,八十岁的张启元站在林徽因墓前,小心翼翼地摆出一把老式卡尺。这把由他祖父传下来的营建工具,曾在1935年林徽因考察应县木塔时,被他祖母作为向导背着走过十天的山路。这只是林徽因墓地前无数追思故事中的一个片段,而要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需要回溯到她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岁月。 林徽因的肺病始于1928年。那一年,她与丈夫梁思成应张学良之邀,前往沈阳的东北大学组建建筑系。正是在这段北上求索的日子里,疾病悄然侵入了她的生命。到了1930年,身体状况已经迫使她返回北平休养。第二年春节,陪人去协和医院时,医生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她的肺病已相当严重,不仅需要独自静养,连与自己的孩子接触都成了奢望。 然而,疾病从未阻挡她探索建筑奥秘的脚步。1937年,她与梁思成在山西佛光寺大殿完成勘测工作后,去协和医院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显示,她的肺部已经出现了空洞,医生严肃警告她,以目前的身体状况,难以承受颠沛流离的旅途。但战争的爆发没有给他们选择的余地。 抗战期间,林徽因一家从北平辗转至昆明,再到四川李庄。据她的女儿梁再冰回忆,昆明的三年是母亲作为健康人的最后时光。到了李庄,肺结核再度复发,并且来势凶猛。即便如此,林徽因依然没有放弃工作。她的那张小小的帆布床上常年堆满书籍和资料,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就立即投入到资料整理和创作中去。 战后1947年,已经回到北平的林徽因,结核菌侵袭了她的肾脏,不得不接受肾切除手术。此时,美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给出了残酷的诊断:林徽因双肺与一个肾脏均已感染,生命最多还有五年。这个结果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林徽因,但据好友费慰梅所说:"我想,她全知道。" 尽管如此,林徽因仍然在1950年参与了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为这项设计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反复比对、钻研世界各地区、各时代的花草图案,每朵花、每片叶,都经过她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描画。这也成为了她人生中最后的重要贡献。 建筑系研究生陈雨每年都会带着全班制作的斗拱模型来祭扫林徽因的墓地。这些模型是根据林徽因1932年绘制的《清式营造则例》复原的榫卯结构。更令人感动的是,还有一群志愿者定期维护墓前台阶的砖缝。他们说:"林徽因留下的车站、校舍等建筑正在全国消失,总得守住建筑师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