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李默庵来到程潜家,说:“听说程主任要走起义之路,以救湖南?”程潜听罢哈哈一笑说道:“难道默庵以为还有其他出路?”,李默庵当即表示:有主任领衔,我决心追随,决无二意!
李默庵,原名李宗白,湖南长沙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当时黄埔军校流传着“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你,又文又武李默庵”,这句话就连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总理也十分认同,因此这也是对李默庵能力的极大认可。
黄埔军校期间,李默庵还经陈赓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因“中山舰事件”又退出。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李默庵积极投身于北伐、东征等多场战役,并在此期间一路从连长升至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默庵时任陆军第十四军军长,并且在忻口会战中担任兵团指挥官,率领五个师与日军进行战斗,而后转战到中条山根据地。
1940年,考虑到抗战时期人才较少的情况,当时已追随老蒋的李默庵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抗日骨干,这些骨干日后也成为了长沙会战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也因此阻止了当时日寇妄图用武力来迫使中国人民投降的意图,并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信心。
1941年,李默庵担任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并空降当时隶属于第三战区的浙江,此后围绕浙江继续开展抗日斗争,一直持续到抗战日寇投降。
随后李默庵代表中国政府在绍兴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使日军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鼓舞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士气,鼓舞了抗战胜利的信心。
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重返南京,却狼子野心,对苏中苏北地区虎视眈眈,并将之视为粘板上的鱼肉唾手可得,而后李默庵受命前往,而后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率领大军开赴长江北岸,意指苏中。
为应对国民党的部署,中央派遣当时人称军中奇才的粟裕将军进行作战,这也为李默庵兵败书中埋下了伏笔。而当时双方兵力对比,解放军总共只有两个师加上两个纵队,兵力不过三万余人,反观李默庵率领的兵力则足有十二万之巨。更不用谈国军所使用的还是先进的美式优良装备。因此从一开始李默庵就认为,共军无论如何都会不会有胜算。
1946年7月9日,确认7月13日进攻解放区的作战计划后,国军各部在前往作战地点的途中接到了蒋介石延期作战的命令,李默庵不解,询问蒋介石为何延期,而就在等候回电的期间,粟裕却主动出击,苏中战役的首场战斗—宣泰战役也就此打响。
此战粟裕投入六个团进行正面作战,分兵两路进攻宣家堡和泰兴,歼灭李默庵的整编八十三师的两个团和一个山炮营共三千余人。
随后在获悉宣泰战况后,李默庵派遣六十五师进行支援,想要趁着共军兵力空虚,但不料粟裕不恋战转战如皋南部,并于如南林梓一带与李默庵部的四十九师进行战斗,历时三天共歼灭李默庵的一万余人。此后,李默庵又在海安战役以及李堡伏击战中不敌粟裕,损失惨重。
苏中战役李默庵的七战七败使得粟裕的名声在国军中间彻底传播开来,而作为在土地革命中不可一世的“黄埔才子”,李默庵则是彻底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从此退出了蒋介石的心腹圈中。
1949年1月,李默庵曾与时任湖南省主席的程潜有过一次对话,李默庵问程潜“听说程主任要走起义之路,以救湖南?”,程潜则反问李默庵“难道默庵你还有其他出路?”。
这一反问无疑直击李默庵的内心,两人当即一拍即合,并时常就起义的细节进行讨论。此外,考虑到当时白崇禧觊觎湖南已久,是起义的最大障碍,因此,李默庵与程潜密谋争取陈明仁的倒戈。
据说在起义过程中,李默庵与程潜的部分嫡系想要炸毁进湘的铁路以延缓白崇禧进军的计划,但却遭到了李默庵的拒绝,李默庵审时度势,秉持和平方针,并为和平起义奠定了基础。也正是李默庵的这种渴望和平的品质使得其在退出权力中心后仍旧投身和平事业,并终身不断为此努力。
1949年八月,李默庵在香港参与了由44名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起义通电,受到了蒋介石政府的通缉。
1951年后,移居阿根廷此后又移居至美国,但仍心系祖国,与黄埔一期校友宋希濂等人,发布宣言,呼吁同学们发扬爱国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后1990年回国定居,担任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认为祖国要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2001年,因病逝世。
反观李默庵的一生,年少时便面对着时代巨变所带来的种种挑战。然而,其并未退缩,,反而在混乱中前行,坚守着为国奉献的新年。
抗日战争中,他的种种成就无不体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爱。虽说解放战争受到蒋介石的命令与解放军进行内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默庵同志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这一点从其移民后投身祖国统一事业也能够看出来。
因此,李默庵同志是我党的忠诚朋友,他为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属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黑桃J
李默庵怎么能称呼程潜为程主任?应称呼:颂公!程潜是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