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疲惫不堪之际,他随意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谁知刚

如梦菲记 2025-04-10 14:06:43

1991年,河北一位村民上山砍柴,疲惫不堪之际,他随意坐在一块青石上歇息,谁知刚一落座,便觉阵阵沁凉从身下传来,他低头细看,顿时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盛夏,河北某山村的村民老赵扛着柴刀上了山,那天太阳炙烤着大地,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他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大半个时辰,汗水湿透了衣衫,双腿也像灌了铅似的沉重。   实在走不动了,老赵随便找了块石头,一屁股坐下去,想歇口气,不料这一坐,却让他浑身一激灵——石头底下透出一股凉意,跟坐在水井边似的。   他愣了一下,低头一看,这石头表面被太阳晒得滚烫,可底下却冷得像刚从冰窖里捞出来,老赵心里咯噔一下,这哪是普通的石头啊?   好奇心驱使下,他把手伸过去摸了摸,果然,石头表面热得烫手,深处却凉得刺骨,他嘀咕着:“这玩意儿莫不是啥宝贝?”柴也不砍了,老赵扔下柴刀,蹲下来用手刨起土来。   石头露在外头的部分不大,像个簸箕,可越挖越觉得不对劲,土层下渐渐露出更大的石面,灰扑扑的,却隐约透着股说不出的质感。   他越挖越起劲,汗水混着泥土糊了满脸,直到太阳偏西,才挖出个两三米宽的坑,那石头像是扎了根似的,还埋在地下深处,看不到底。   老赵喘着粗气回了家,一进门就拉着妻子嚷嚷:“咱可能撞上宝了!”他把山上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妻子半信半疑,走近摸了摸他带回的一小块碎石,也觉得这凉意蹊跷。   她皱着眉说:“要是真值钱,咱得合计合计,可别乱来,要是文物,私藏可是犯法的。”老赵一听,觉得有理,夫妻俩合计着叫来几个亲戚朋友,想听听大伙的意见。   第二天,几个人凑到老赵家院子里,听他讲完,都瞪大了眼,有人说:“这要是玉石,卖了能换好几亩地!”也有人劝:“别急着动,先问问村里人咋办。”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小村庄,没两天,满村人都知道了老赵挖出块“怪石”,大伙聚在村头七嘴八舌,有人说挖出来卖钱,有人说留着传家,还有人担心这石头来头不小,私自动了怕惹祸。   老赵听着这些议论,心里也打起了鼓,最终,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刘叔站出来拍板:“这事不能瞎折腾,得上报给县里,万一是国家的宝贝,咱得按规矩来。”老赵虽有点不甘,但也点头同意,毕竟谁也不想担风险。   没过几天,县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带着一队专家上了山,专家们围着那块石头转了好几圈,又是用锤子敲,又是用仪器测,忙活了一上午。   那领头的专家推了推眼镜,语气里透着兴奋:“这不是普通石头,是紫翠玉!质地细腻,色泽纯正,做砚台是顶好的料子。”他又说,这石头少说也有上百吨重,价值不菲。   村民们站在远处听了个大概,个个咋舌,老赵却有点发懵,他原想着能换点钱改善日子,可专家话锋一转:“这得归国家,咱们会妥善处理。”老赵心里一沉,知道发财的美梦是没戏了。   接下来,县里调来了施工队,开始正式开采,那石头埋在半山腰,周围全是乱石和树丛,地形复杂得让人头疼,工人们先是清理出一条路,又用铁锹和机器一点点挖开土层,生怕伤了石头。   折腾了好几周,石头才露出全貌,黑黝黝的,像个沉睡的巨人,怎么把它弄下山又成了难题,普通的车根本拉不动,施工队商量了半天,最后用钢索和滑轮,沿着山坡一点点往下拖,整个过程小心翼翼,老赵和村民们常站在远处看,感慨这石头命真大。   石头运下山后,县里没让它闲着,直接送去了加工厂,听说是要把它做成文化物件,老赵也不太懂,只知道过了几年,县里多了个博物馆,里头摆了件大家伙——用那块紫翠玉雕成的巨型砚台。   听说雕这东西花了好几年工夫,匠人们费尽心思,把石头打磨得光滑如镜,还刻上了些花纹,看着就气派,老赵有次路过博物馆,进去瞧了瞧,那砚台摆在玻璃罩子里,旁边还有讲解员跟游客讲它的来历,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心里五味杂陈。   如今,老赵还是村里那个老赵,日子没啥大变化,那块石头虽没让他富起来,却成了村里人津津乐道的事儿,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咧嘴笑笑:“后悔啥?没发财,可这东西留下来给后人看,也不赖。”   博物馆里那砚台成了县里的骄傲,游客来了总要听听它的故事,老赵偶尔路过,总会停下来看一眼,想起那天在山上坐下去的那一凉,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跟这石头,也算有了段缘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招商周刊2007-04-02《世界第一大砚台“中华腾龙砚”现身青岛》

0 阅读: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