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令将1000名太监赶出紫禁城,并严令搜查不许他们夹带

嬿娩花影动 2025-04-10 18:13:43

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令将1000名太监赶出紫禁城,并严令搜查不许他们夹带私逃。一名老太监,只因背了一件破旧的草席而顺利出宫。西悦来当铺的掌柜丁宝检闻讯,花重金将其买下,并带回山东老家藏了起来。 1923年6月26日晚上九点,长年供奉在中正殿的喇嘛们正在诵经祈福。马来禄太监走出殿门方便时,突然发现建福宫的敬胜斋窗户里冒出了火光。 火势起初并不大,但在六月的晚风中迅速向四周蔓延。几个跑出来的太监和喇嘛手忙脚乱地抢救了一些字画,但很快就被浓烟呛得连连后退。 建福宫是乾隆皇帝的心血之作,从乾隆大婚起就开始营建,后来又不断扩建,最终形成了一处独立的建筑群。建筑群里不仅有厨房、花园,还有专门用来存放珍贵文物的殿宇。 火势很快就蔓延到了整个建福宫建筑群。这片建筑群为了保持美观,并没有修建防火墙,这让火势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四处扩散。 听到火警后,附近的太监们纷纷赶来救火,但他们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消防训练。太监们只会用水桶从太平缸里舀水,一桶一桶地往火场泼,这样的救火方式显然杯水车薪。 闻讯赶来的内城消防队和卫队,还有城外的百姓都聚集在神武门外。但是守城的官兵却不敢擅自开门,他们担心有人趁火打劫,只能用弓箭对着门外的人群进行威慑。 直到凌晨一点,溥仪才下令开放紫禁城东边的一个侧门。救援人员不得不绕行两公里才能到达火场,意大利使馆派来的救火车也赶到了现场。 等到各路救援力量终于抵达时,建福宫已经成了一片火海。消防车需要从四百米外的护城河抽水,水管太长导致水压不足,根本无法有效灭火。 这场大火一直持续到天亮,整个建福宫建筑群除了抚辰殿和惠风亭,其他建筑都化为了灰烬。内务府统计的损失触目惊心:一百二十间房屋被焚,两千六百六十五尊金佛被毁,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字画付之一炬,四百三十五件古玩灰飞烟灭,还有几万册古书永远消失。 内务府给出的火灾原因是:宫中私接电线导致短路,加上敬胜斋里存放了大量易燃的电影胶片。但这个解释并不能让溥仪信服。 建福宫大火后的第十八天,溥仪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把紫禁城内的一千多名太监全部驱逐出宫。 这个决定立即在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溥仪的父亲载沣第一个提出反对,认为宫中还有上百名贵族需要太监们的服侍。 但此时的溥仪已经下定了决心。他认为建福宫的火灾是太监们为了掩盖盗窃文物的罪证而故意纵火。 七月十五日,溥仪直接打电话给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他要求王怀庆立即派兵进宫,协助驱逐太监的行动。 溥仪的命令非常严格:所有太监在离开时必须接受搜身检查,不得携带任何公私物品。如果太监确实有私人物品,必须等到一周后单独返回领取。 内务府大臣邵英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行动。他把宫中所有太监集中到一起,宣布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 与此同时,王怀庆带着两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进入紫禁城。士兵们手持武器,将太监们团团围住。 在军队的监视下,太监们被迫在两个小时内收拾行李。这些在宫中服侍了大半辈子的太监们,连告别的时间都没有。 邵英按照溥仪的要求,在神武门设立了检查站。每一个离开的太监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 这些太监中,有的人已经在紫禁城里生活了几十年。有的是十几岁就进宫,现在已经年过半百。 搜查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天。士兵们检查了每一个太监随身携带的物品,甚至连他们的衣服都要仔细翻找。 这次大规模的驱逐行动,在紫禁城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以往即使是皇帝更替,也没有发生过如此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太监们走出神武门时,很多人都失声痛哭。有的人跪在地上不愿离去,有的人干脆一头扎进护城河。 当大批太监被驱逐出宫的消息传到北京城里,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城里大大小小的当铺都派人在神武门外守候,等待可能出现的宫中珍品。 北京城的当铺街历来是文物流通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当铺掌柜们都有着敏锐的眼光,对宫中物件更是格外关注。 太监们被驱逐出宫后,大多数人身无分文,只能靠变卖随身物品维持生计。一些太监带出来的衣物和日常用品,很快就流入了当铺街。 西悦来当铺是当时北京城最大的当铺之一。这家当铺与宫中太监有着长期的往来,对宫中物件的真伪最有发言权。 一名年迈的太监在被搜查时,只背着一件破旧的草席从神武门走出。检查的士兵看这草席破烂不堪,也就没有过多盘查。 当时正值盛夏,一个太监带着草席离开,确实显得不同寻常。西悦来当铺的丁掌柜派人一路跟随这位老太监。 草席是宫中最普通的物件,但在当时的北京,草席也是一种常用的包装方式。许多贵重物品都会用草席包裹,以避人耳目。 丁掌柜不惜重金收购了这件草席,并迅速安排人手将其送往山东。当时的山东是文物收藏的重要地区,很多流失的宫廷文物都曾经过那里。

0 阅读:56
嬿娩花影动

嬿娩花影动

嬿娩花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