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指的是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五次“围剿”。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蒋介石却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为此,他进行了充分准备,一面大量借款购置军火、聘请军事顾问和专家,一面制定围剿计划、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等。此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达50万人。中央苏区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范围扩大到30多个县,主力红军扩大到约10万人,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亦有很大发展。但面对国民党军的新战略和重兵进攻,也存在不少困难。
1933年6月,临时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实行分离作战,一部组成东方军入闽作战,另一部组成中央军在赣江、抚河间活动,这种战略使红军分散了兵力,丧失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9月底,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直接掌握军事指挥权。他照搬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与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一起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指导,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9月25日,国民党军进攻黎川,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拉开战幕。红军在洵口取得一次胜仗后,博古、李德贸然命令红军向敌人坚固阵地进攻,如进攻硝石、资溪桥等地,结果连战不利。到11月中旬,红军连续作战近两个月,辗转于敌人的堡垒和主力之间,遭受很大损失,陷于被动地位。1933年11月,驻福建省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发动反蒋介石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11个师前往镇压。此时,毛泽东提议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但中共临时中央却将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有利时机。
之后,红军在反“围剿”中只能继续执行错误的策略方针。1934年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力量进攻广昌,李德坚持主张广昌保卫战,致使广昌失守,红军势力大大削弱。此后,根据地缩小,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红军已经很难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这是红军在多次反“围剿”中历时最长、损失最大、教训最深刻的一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左”倾中央实行的错误军事政策,但也与敌我力量悬殊、苏区资源有限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次失败使中国革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