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宪:治学“金字塔式”要领

天狱风行 2022-07-15 15:50:24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炳凡先生,已经82 岁了,仍然-匸作在科研、教学、临床第一线。 他把自己的治学之道总结为“金字塔式"要 领,这就是: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二个必须 具备的条件,三条基本求知途径,四种学习时 间来源,五项求学必须做到。

正确的指导思想

《易经》云:“进德修业"。这是因为, 没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就没有高尚的治学动机, 或务虚名,或谋私利,便不可能将整个身心倾 注事业之中,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而成为一名 卓越的医学家。先生常说:“正其义,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才能为人司命。“他 认为,要掌握中医学这门科学,就必须具备一 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胸中时刻装着病人,以解 除病人疾苦为目的,不计个人恩怨得失。

先生对挟技谋私的现象疾首痛斥,常告诫 学生:“若挟技谋私,将不败于医之技而败于医 之德。一心只想着谋私利,那还侈谈什么做学 问呢?"

必须具备的条件

刘先生治学,强调勤、恒并重。他常启示 我们:“勤能补拙,持之以恒就能成功。" 勤,是口勤、眼勤、耳勤、脑勤、手勤,恒则 是坚持不懈,不断探求。

先生言如斯,行如斯。他随身带着笔记 朱,随时记录别人的经验和意见,至今已有 104大本,计250余万字(小笔记本未予统计)。 其中一部分取自绝版和孤本,是十分珍贵的资 料。

求知基本途径

“向书本学,向老师学,向实践学”,这 是先生提倡的三条求知基本途径。

为了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他每天都不 忘读书,并且经常提醒学生:“'无饭不留 客,有钱便买书。'切不可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中医经典著作不但要读,而且要熟。如果 不熟,又怎能谈得上研究中医理论,又怎能说 学有根底呢?"但中医典籍汗牛充栋,采取什 么方法去求索呢?他的经验是:从博览、泛读 入手,再由博返约。对重要原文要精读,作笔 记要勾玄提要,就象苏东坡读《汉书》的方 法。作为一个中医师,先生认为只读中医典籍 是不够的,还要读文、史、哲乃至西医著作,. 并应重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综合。

先生虚怀若谷,处处以人为师。他说:“谁 是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仅应向 前辈学,也不妨向后辈学.不仅要向同行学, 也须向群众学。总之,能者为师,有师即学。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人之长补己短,这就是做 学问的决窍。”他在从事血防工作时,从湖区 老太太那里学到了用于退热的“泥疗法",在 云南开会时,请教老专家获五种秘传的白药配 方后,受到启发而创制了对风湿阻滞的关节剧 痛和气滞血瘀的肿瘤疼痛具有显著疗效的“三 藤汤"(常春藤、鸡矢藤、鸡血藤),在深入 农村为患者治病时,向老草医学来了狂犬咬伤 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火针疗法、发泡疗法……O 他那精湛的医术,正是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学 习的结果。

治学有三难——博学难,精审难,识断 难,而识断尤难。如何才能卓识善断?关键在 于“向实践学。”先生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 际,从临床实践中求取医道之真谛。50年代, 他服从组织安排,在汩罗县山乡宣讲政策,了 解疫情,组织预防。完成任务后又写岀了预防 麻疹、白喉、肠炎、痢疾等疾病的10余部小册 子,对疫情的控制、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长 期以来,他在诊治疑难疾病的实践中,反复地 验证自己的所学,治愈了大量的疑难病患者,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新知,创造了用白蜜化 水蛭治疗眼翳等等经验。他常说:“人之所患 患病多,医之所患患道少。要解决病多、道少 的矛盾,就必须学习。要向书本学,但不能搞 本本主义。惟有实践出真知,生搬硬套他人经 验是不行的。”

学习时间来源

学习时间从哪里来?先生的来源是“四个 一点” » “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午间少休息 一点,平时少扯闲谈一点。”他自学医至今,几 乎每日天刚蒙亮便起床,夜晚别人酣睡时还在 学习、査阅资料,撰写教材或论文。星期天和 节假日是举家欢乐、上街游玩或走亲访友的时 间,但他早已给自己作了安排,或学习和工 作,或上书店选购书籍。他一贯以“勤有功, 戏无益”自勉,而赢得了时间,致力于“勤求 古训,博采众方”的。

求学必须做到

读书临证,先生十分强调全神贯注,必须 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手到",而 不能三心二意。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 心人。但还应该懂得,世上无易事,只怕粗心 人。”

在6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他从不满足于理 论上的一知半解,临床上的一方一药之效。他 把读书与临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比较鉴 别,分析归纳,从中探求真知。他在研究中医 学与免疫学的关系时,不仅着重探讨《内经》 广义的治本思想与治疗原则,而且精研《脾胃 论》、《格致余论》和《医贯》等典籍,查阅 有关临床报道,并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总结 出了 “中医治病,首在治人。应通过整体机能 状态的调节以提高免疫功能,发挥自然疗能作 用”的科学见解,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思 想。临床上,他调强“脾胃为生化之源,肾间 动气为人生之本",“五脏不足调脾胃”,这 * 又形成了 “以调理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在处理先、后天关系上认为;“调理脾胃就是 固本,只有资助后天,才能培养先天。"临证 处方“必须时时考虑脾胃是否胜药,胃气一 败,百病难治。”这些学术思想,无不来源于 临床实践。例如,治一小儿,男,3岁半。西 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服药、输液病不减。时 ' 见患儿面白,咳嗽,气急,痰鸣,恶寒,发热 (T39.6°C),无汗,舌质淡苔白,口不渴,

脉浮弦,乃断为:外感风寒,内兼水饮。拟辛 < 温解表,化饮止咳:苏叶、杏仁、荆芥、防 风、茯苓、法夏、陈皮、炙甘草。当日下午服 药,半夜后汗出热退而安。此即取小青龙汤之 意而化裁用之。方中苏叶、荆芥、防风代替 麻、桂以辛温解表,二陈代替姜、细、味以化 饮止咳,因不用麻、桂,则去芍药之敛阴和 营,再加杏仁以润肺止咳。本方虽辛温而不燥 烈,此从小孩脏气娇嫩着眼,故用之得心应 手。因此,先生常说:“运用古人的经验,要 , 细心推详,才不落于俗套。如盐在水中,应只 ' 知盐味,不见盐子。"其立组方宗旨是:保胃 气,存津液,无致邪,无伐正。这充分体现了 他治病治人的中和思想。这是一种注重人体的 * 正气,重视自身阴阳平衡,以抗御疾病为主要 治疗手段的学术思想。这一学术思想,无论在 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中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也是中医学术特色之一。正是其治学中“五 到"之所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先生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从事于临床、教学、科 研及社会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 床诊断经验的。他的“金字塔式"治学要诀及 ' 其实践,为我们中青年中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 治学楷模。

0 阅读:1

天狱风行

简介:互联网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