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陈毅被叛徒诱骗下山。途中,陈毅口干舌燥,于是到一农妇家讨口水喝。谁料

1936年,陈毅被叛徒诱骗下山。途中,陈毅口干舌燥,于是到一农妇家讨口水喝。谁料,农妇无意间竟说出了我党联络地点,陈毅当时心里一惊:大事不好! 陈毅,1901年生的四川人,打小就聪明,家里条件还行,父亲是清末秀才,书多得能堆满屋。他16岁考进成都甲种工业学院,学染织,后来又去法国勤工俭学,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因为搞爱国运动被法国赶回来,第二年加入青年团,1923年正式入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里。到了1936年,他已经是红军里的核心人物,带着部队在山里跟国民党周旋。那时候,国共关系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地下工作更是步步惊心,稍微不留神就可能全军覆没。 这年夏天,部队藏在山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偏偏这时候,一个叛徒冒出来了。这家伙以前打仗被国民党抓过,后来被收买,成了埋在队伍里的钉子。他找到陈毅,编了个理由,说山下糖铺有组织的人等着接头,得赶紧去。陈毅听完,琢磨了一下,觉得有点不对劲,但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带了几个随从就下了山。山路不好走,太阳又毒,他走得满头大汗,嗓子干得像塞了沙子。半道上,他实在撑不住了,看见路边有户农家,就进去讨水喝。 农妇挺实在,端了碗凉水给他。陈毅喝完,随口问了句她男人去哪了。农妇说去团部了,可陈毅听岔了,以为她说的是糖铺。糖铺可是秘密联络点,咋能随便说出来?他脑子一转,立马警觉起来,但没声张,聊了几句就走了。出门后,他没直接去糖铺,而是拐到旁边茶肆观察。果然,糖铺附近有几个可疑的人转悠,看起来像村民,但眼神不对。陈毅心里有数了,赶紧回山上,把叛徒揪出来,清理了隐患,保住了部队。 这事儿全靠陈毅脑子活、心眼细。要是换个人,没准就中了埋伏,组织也得跟着遭殃。他靠着这股机敏劲儿躲过一劫,后来继续带着队伍干革命。抗日战争来了,他当上新四军军长,在华中打鬼子。部队经常在芦苇荡里埋伏,趁着夜色收拾日军,枪声一响,敌人的车队就乱了套。他还常跑去动员老百姓,站在村头给大家讲抗战的重要性,底下站着一堆扛锄头的农民。 解放战争时,他管着华东野战军,打了好几场硬仗。孟良崮战役,他带着队伍把国民党整编74师围住,炮火一响,敌军被打得稀里哗啦,山里全是胜利的喊声。淮海战役更狠,他跟将士们熬夜研究地图,硬是把国民党几十万部队收拾了。仗打完,田野里全是丢下的破军旗,战士们跟在他后面,个个满身泥。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干过上海市长,忙着恢复经济。上海那时候乱糟糟的,他跑去工地、学校到处看,工厂慢慢又冒烟了,街上也热闹起来。1955年,他被封为元帅,穿上军装站台上,胸口挂着勋章,底下掌声响得震天。1958年,他又当了外交部长,满世界跑,跟外宾谈和平共处的事儿,忙得脚不沾地。1972年,他病倒了,走的时候71岁,葬在八宝山,墓前松树绿得发亮。

0 阅读:347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