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平襄楼的建造时间可通过徐闳中《丞相平襄侯庙记》与《绿菜赞跋》的文献记载,结合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1 10:01:26

芦山平襄楼的建造时间可通过徐闳中《丞相平襄侯庙记》与《绿菜赞跋》的文献记载,结合地方史志与文物考证综合推断如下: 一、文献依据与历史背景 1. 《丞相平襄侯庙记》的关键信息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时任芦山县令李闳中(因文献误写为"徐闳中")在《丞相平襄侯庙记》中明确记载:"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这表明至迟在南宋绍兴年间,芦山已存在祭祀姜维的"平襄庙",即平襄楼的前身。文中提到的"土人"祭祀传统,可追溯至西魏时期的"八月彩楼会"民俗,而平襄楼正是这一祭祀活动的核心场所。 2. 《绿菜赞跋》的间接佐证 李闳中在绍兴甲戌年(1154年)撰写的《绿菜赞跋》中,记载了黄庭坚与芦山才女史琰的交往故事。文中提到史琰"配子履,实其亲表",即史琰的丈夫张祺是黄庭坚表兄,而张祺家族与芦山地方文化关系密切。这一记载虽未直接提及平襄楼,但通过黄庭坚与芦山的文化互动,侧面反映了宋代芦山对姜维的崇祀传统已形成体系,平襄楼作为祭祀中心的地位在北宋时期已确立。 二、建造时间的具体考证 1. 北宋始建的核心依据 - 地方志与文物记录:历代《芦山县志》及雅安市文物档案均明确记载平襄楼"始建于北宋",为纪念姜维而建。 - 建筑风格与构件:古建专家刘敦桢、辜其一考察后认为,平襄楼内部结构"尚存宋风",部分构件可能为宋元原件。其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斗拱建筑风格,与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川西地区木构特征高度吻合。 - 民俗活动的延续性:北宋杨巽《彩楼诗》描述芦山"八月彩楼"盛况,提到"彩包凌霄汉,鼓声震寰区",与平襄楼作为祭祀中心的功能相印证。 2. 争议与辨误 - 大观三年(1109年)说:部分地方文献(如芦山县人民政府官网)提及平襄楼建于北宋大观三年,但缺乏直接文献支持。此说可能源于对《太平寰宇记》"土人祀伯约,有庙名曰平襄"的误读,该书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早于大观三年。 - 徐闳中与李闳中的混淆:清《芦山县志》及现代学者考证指出,《丞相平襄侯庙记》作者应为李闳中,而非徐闳中。李闳中为南宋绍兴年间县令,其记载反映的是平襄楼在南宋时期的修缮与功能延续,而非始建时间。 三、历史演变与建筑遗存 1. 宋代至明代的发展 平襄楼初为祭祀姜维的庙宇,北宋时已成为"八月彩楼会"的核心场所。至明代,以平襄楼为中心增建牌坊、仪门、姜公庙大殿,形成"汉姜侯祠"建筑群。现存建筑主体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但保留了部分宋代结构。 2. 清代至近现代的修缮 清代楼内成为傩戏庆坛总坛,故又称"姜庆楼"。1939年刘敦桢考察时发现其结构"甚特别",1961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结论 综合文献记载、建筑特征与民俗传统,芦山平襄楼的建造时间可确定为北宋时期(约10-12世纪),具体年份虽无明确记载,但至迟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已有雏形。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地方官员李闳中主持修缮并立碑记事,使其成为官方祭祀姜维的正式场所。现存建筑虽经明清多次重修,但其核心结构与文化功能仍延续了北宋时期的格局,是研究三国文化、川西民俗及古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