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寸辨认梁架上的墨迹。忽然,她的指尖顿住了——“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在尘土下若隐若现。” 信源:《梁思成与林徽因:古建筑的守望者》 山脚下,佛光寺的大殿在苍松翠柏间若隐若现。这座古寺已有千年历史,自唐代创建以来,几经劫难仍巍然挺立。它庄严、神秘,仿佛在等待一场历史的唤醒。 林徽因穿着一身灰布长衫,裹着厚厚的披肩,显得略有些单薄。她身体早已病重,肺结核折磨着她,每一次咳嗽都像从胸腔深处撕裂而来。 但她的眼睛依旧清亮,神情中带着坚定。身边是她的丈夫梁思成,还有几位年轻的助手,都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 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在日军全面侵华前,对佛光寺进行一次系统而详尽的测绘。 清晨的光线昏暗,林徽因站在殿前,仰望着那高耸的飞檐与梁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她仿佛听见了时光在木梁间低语,述说着千年前的辉煌。 大殿的屋顶上布满灰尘与蛛网,许多地方已经年久失修。她轻声说:“要快,不能让这份文化遗产毁于战火。” 她不顾病体,亲自爬上几十尺高的木架,手中只拿着一只老旧的手电筒。光束微弱,摇曳不定。 她趴伏在梁架之上,脸几乎贴近粗糙的木纹,一点点拨开尘土与蛛网,寻找着可能被遗漏的文字与雕刻。 突然,她的手指顿住了——在一段暗黑的梁上,几个被烟熏尘封的字迹依稀可见。她轻轻地用袖口拭去灰尘,借着微光读出那一行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 林徽因怔住了。她知道,在唐代,佛殿的“主女弟子”并不只是出家人,这可能代表一个高贵女性的身份。 而“宁公遇”这个名字,在她模糊的记忆中似乎在哪里出现过。她一边叫助手将这段字迹拓印下来,一边喃喃:“宁公遇……这个名字不简单。” 接下来的几天,林徽因几乎彻夜未眠,带着拓片查阅随身携带的资料。 终于,她在一卷旧《唐代女墓志选辑》中,找到了线索——宁公遇,乃是唐代著名望族“河东薛氏”的外孙女,出身显赫。 薛氏一族,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士族,出了数位宰相与将军,世代执掌朝政与兵权。宁公遇之父宁承志娶了薛氏之女,而宁公遇则因家学渊源,早年信佛出家,终老于五台山。 这一发现令林徽因惊叹不已。她明白,这座佛光寺大殿,可能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段贵族女性信仰与归隐的见证,是女性在唐代社会中地位的一个重要注脚。 她坐在教堂后院的一块青石上,低声地对梁思成说:“我们找到的,不仅是建筑遗产,还有女性历史的痕迹。” 日军已逼近山西,许多寺庙已被轰炸毁坏。林徽因担心佛光寺也难逃此劫。 她果断决定,将所有测绘资料、拓片、照片及笔记,装入数十个木箱,由教会神父帮助,秘密藏于五台山下一座天主教堂的地窖中。 这个藏匿行动进行得极为隐秘,只有林徽因、梁思成与几位神父知晓。 她对神父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骨血,它们不能被炸毁,哪怕我死,也要保住它。”神父感动地点头,说:“愿上帝与您同在。” 几个月后,五台山果然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之一,多处古迹在炮火中化为废墟,唯有佛光寺大殿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林徽因所藏资料,也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地窖中,直到战后才重新面世,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而那篇关于宁公遇的墓志铭与梁架墨迹,也被林徽因详细记录下来。她曾在笔记中写道:“在千年的尘埃中,她仍留下一丝温柔的墨迹,那不是衰败,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坚韧。” 林徽因在抗战时期身体每况愈下,但她对古建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执念,从未熄灭。她说:“我们不是为今天记述它们,而是为未来留下希望。” 佛光寺依旧安然屹立于五台山中,而“宁公遇”几个字,也穿越了千年与战火,因一个女子的执着。 被重新擦亮——那不仅仅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名字,更是一段文化的回响,一位女性的历史痕迹,在微光中永恒。
1937年6月,山西五台山,林徽因趴在佛光寺大殿的木梁上,借着手电筒的微光,一寸
凌统看趣
2025-04-11 14:23:2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