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花费1270亿元建造一个新的国际机场。当中方得知此事时,他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英方回答:“50亿,港币。” 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后,香港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逐步扩大其在香港的控制,且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香港周边地区租借99年。 无论是清朝末期的战争,还是辛亥革命后的政权更替,香港依旧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在20世纪初,国民党和共产党虽然都意识到香港对中国的重要性,但香港的回归始终未能实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问题再度成为中英两国争论的焦点。 蒋介石希望通过军事手段收回香港,但英国并未放松对香港的控制。 即使美国在一定时期内为蒋介石提供了支持,香港的主权依旧未能回归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收复香港的愿望。 1950年代,解放军一度逼近香港边境。 英国则通过军事手段进行反制。 然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果断下达停止进军的命令,避免了与英国的全面冲突。 1970年代,英国和中国的关系逐渐回暖。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英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预示着中国将保持香港的经济自由和社会稳定。 最终,经过多轮谈判,英国与中国达成协议,确认香港将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中英联合声明明确规定,香港在回归后将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高度自治,保持现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不变。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延长英国对香港的管辖期。 然而,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在接待撒切尔时,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坚决表示中国对香港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 在这次谈判之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协商第一次遭遇全面的失败。 然而,面对失败,英国依旧怀抱希望。 从1982年到1984年,双方的谈判持续了两年多。 尽管英国在多次交涉中期望能够延续对香港的管辖权,但这些希望最终都未能实现。 1984年,英国外相访问北京后,再度前往香港,宣布英国放弃了在1997年之后继续行使对香港主权的幻想。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国际地位也日益强大。 与此同时,香港的民众对于回归祖国的渴望十分强烈。 然而,虽然香港回归的问题已经逐步明朗,但英国在背后依旧进行着种种尝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香港逐渐成为一块价值极高的“宝地”。 英国曾提出“主权换治权”的方案。 1989年,撒切尔夫人派出特使访问中国,并传递给江泽民一封长信,表达了恢复两国良好关系的意愿。 信中提到,英方无意让香港成为颠覆活动的基地,也不希望香港问题被国际化。 然而,江泽民对于英方的施压直接回绝。 此时,英国政府依然没有放弃对香港的控制。 英国在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耗资上千亿港币建设机场的计划,用这些巨大开支来消耗香港特区政府的储备资金。 江泽民虽然没有立即拒绝这一提议,而是决定观察形势发展。 经过进一步谈判,这一建设计划最终缩小至250亿港币,并且要求两国首脑在北京签署协议。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谈判,英方最终接受了这一要求。 1997年的临近,为了在谈判中取得更多筹码,英国甚至采取了炫耀武力的方式。 然而,英国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1997年,,英国王子与江泽民会面时,英国提出希望自己作为“主人”招待江泽民。 对此,江泽民提出了两国共同安排活动的方案。 在香港回归的最后时刻,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英方提出要求中方必须等到7月1日的0点0秒才升国旗并奏国歌。 这一要求被中国果断拒绝。 就在最后几秒,香港的天际线迎来了中国国旗的升起,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奏响,香港的英国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当时基辛格访华,毛主席一把抓住老布什的手,说道:你将来能当总统。毛主席话音刚落,
【40评论】【1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