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祜驾驶战机,在空中和日寇空战时牺牲,而张伯苓收到儿子去世的消息之后只说了三个字:“死得好。”
1937年8月的一个雨夜,26岁的张锡祜驾驶着他的战机,在临川上空与日寇展开激烈的空战,就在这场战斗中,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击中了他的飞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锡祜或许想起了他在出征前写下的那封家书,那封信中,他坚定地表达了作为一名空军战士,随时准备为国牺牲的决心。
他写道:"国之将倾,家何以为,大人对儿幼时之教诲,至今犹历历在耳,未敢一日忘,"这封信,最终成为了他的遗书,成为了他对祖国和亲人最后的告别。
张锡祜的这份家国情怀,并非偶然,他从小就在父亲张伯苓的影响下,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
张伯苓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创办了南开学校,致力于培养爱国人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张锡祜,自然而然地将爱国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当他看到国家的空军力量薄弱时,毅然决定投身航空事业,希望能为填补国家的这一短板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4年,张锡祜从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张伯苓应邀致辞,说了一番令人震撼的话:"如将来为国御侮,万一失败,简直就不必再回到家去!我们教育儿子,的确是这样的!"
这番话不仅体现了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张锡祜的人生选择,它成为了张锡祜日后面对生死抉择时的精神支柱。
然而,张锡祜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读书习武的书呆子,在航校期间和毕业后,他还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他曾代表南开学校参加排球比赛,还被浙江省选为全运会选手,参加全运会排球比赛,这些体育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也培养了他的团队精神和拼搏意志,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1月10日,在南京,张锡祜与未婚妻张乐民举行了订婚仪式,这本该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他即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然而,命运却给这对年轻的恋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仅仅七个月后,张锡祜就在那次空战中牺牲了,他的牺牲,不仅是对国家的奉献,也是对个人幸福的放弃,这更凸显了他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张锡祜的牺牲,对他的未婚妻张乐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然而,张乐民并没有被悲伤击垮,她选择了终身未嫁,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她将对张锡祜的爱,转化为对祖国下一代的培养,这种选择,某种程度上延续了张锡祜的爱国精神,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张锡祜并不是南开学校唯一投身空军的学生,除了他,还有许多南开中学的学生选择了这条报国之路,如沈崇诲、陈康等人。
事实上,南开中学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央航空学校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与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和张伯苓校长的支持密切相关。
张伯苓不仅在精神上鼓励学生报国,还亲自为每一个考入航校的学生担保,这种行为无疑大大促进了南开学子投身航空事业的热情。
1937年8月14日,那个改变张锡祜命运的日子终于来临,当天,张锡祜驾驶着马丁机3006号,奉命前往南京参加对日作战。
然而,由于当时的气象预测技术不够先进,他们突然遭遇到了剧烈的雷雨天气,在临川上空,一道闪电击中了张锡祜的飞机,导致飞机失事。
就这样,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飞行员,永远地留在了那片他用生命守护的蓝天。
办公室里,张伯苓正在批阅文件,看到刘宗武进来,他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然而,当他听到刘宗武带来的消息时,笑容瞬间凝固了,张伯苓先是惊愕般怔了一会儿,仿佛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刘宗武屏住呼吸,等待着老校长的反应,他预想中的悲痛欲绝并没有出现,相反,张伯苓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既有深深的悲伤,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骄傲。
然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伯苓连声说道:"死得好!死得好!"
这句"死得好",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它不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诅咒,而是一个爱国者对牺牲者的最高褒奖,在这简单的三个字中,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对儿子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对抗日战争的决心,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
当张伯苓收到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他表现出了既悲痛又自豪的复杂情感,作为一个父亲,失去爱子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作为一个教育家,看到自己的儿子为国捐躯,他又感到无比自豪。
他说:"我早就把这个孩子献给了国家,今天的事情,自然在预料之中,求的是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悲痛的呢,"这番话充分展现了张伯苓作为教育家和父亲的家国情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