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谭世铭从学堂毕业之后,父亲想让他当老师,而谭世铭则是想去考黄埔军校,想法一出来就立刻给陈赓写了信,对此谭世铭父亲认为是陈赓将自己儿子拐跑了,怎料28年之后,这两人都成了开国大将。
谭政,原名谭世铭,他比陈赓小三岁,从小就仰慕这位武艺高强的邻家大哥,两人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但却志趣相投。
谭政家是书香门第,而陈赓家则是武将之家,正是这种互补的关系,让两人从小就互相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青春年少时,谭政与陈赓的妹妹陈秋葵萌生了爱意,这段感情得到了两家的支持,陈家甚至主动提出为谭政和陈秋葵订婚。
在那个年代,这种做法无疑体现了两家关系的亲密无间,陈秋葵不仅是谭政的爱人,更成为了他革命道路上的坚强后盾,当谭政决定追随陈赓的脚步,投身革命时,正是陈秋葵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1927年,在陈赓的影响下,谭政加入了黄埔军校,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谭政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革命事业增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谭政和陈赓很快就面临了严峻的考验。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谭政和陈赓的处境都变得十分危险,在这个关键时刻,陈赓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带领谭政逃离了国民革命军军营。
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陈赓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更展现了他对谭政这个结义兄弟的深厚情谊。
此后,谭政和陈赓的革命道路暂时分开,但他们的心却始终在一起,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辗转于上海、江西等地,在工农红军中屡立战功。
1928年,谭政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井冈山遇到了毛泽东,并很快成为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毛泽东对这个年轻有为的革命者青睐有加,甚至亲切地称他们都是"二十八画生",这个称呼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谭政的欣赏,更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篇章,也是谭政和陈赓革命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陈赓担任红军干部团团长,而谭政则任红一师政治部主任。
两人虽然分属不同部队,但都在多次关键战役中担任先锋角色,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赓率领的干部团在强渡金沙江、翻越夹金山等战役中屡建奇功,他还主动请缨组织担架队,亲自护送身患重病的周恩来安全渡过难关。
谭政领导的红一师则在突破敌人封锁线、强渡湘江、乌江等战役中表现出色,多次受到中央首长的表彰,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两人的军事才能,也让他们在革命的烈火中结下了更加深厚的战友情谊。
1944年4月11日,谭政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这份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政治工作的经验,对人民军队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这份报告仍然是军队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文献,彰显了谭政在军队建设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
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谭政和陈赓都有幸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双双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这不仅是对他们多年来革命贡献的肯定,也标志着他们在党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十一年后的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谭政和陈赓再次携手,一同当选为中央委员,谭政更是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进入了党的最高领导层。
1955年9月27日,是谭政和陈赓人生中最光荣的日子之一,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隆重授衔仪式上,他们同时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这一刻,不仅是对他们个人革命功勋的最高褒奖,更是湘乡人民的骄傲,两位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家兄弟,如今双双成为了开国大将,这种荣耀不仅属于他们个人,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建国后,谭政和陈赓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都在军事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赓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创办了国防科技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国防科技大学迅速成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