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7岁高龄的何应钦参加顾祝同的葬礼,需要别人搀扶才站得起来。九个月后

寻墨阁本人 2025-04-12 16:02:50

1987年,97岁高龄的何应钦参加顾祝同的葬礼,需要别人搀扶才站得起来。九个月后,何应钦也因病离世,而在他去世后,前来送别的人却寥寥无几。 1908年,何应钦被选中进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 此时,他与蒋介石相遇,后者也是这所学校的学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何应钦回到国内,参与了反清的革命斗争。 1917年,他因娶了王文华的妹妹,通过王文华的庇护,何应钦迅速在地方军政中崭露头角。 但王文华的死,使得何应钦很快失去了支持者,被迫逃亡。 何应钦最终受到了黄埔军校的邀请。 黄埔军校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各类军事人才,而何应钦赢得了蒋介石的青睐。 蒋介石看中的是何应钦在军队中的忠诚度。 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他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教导团团长。 1925年,陈炯明的叛乱中,何应钦成功挽救了蒋介石的生命。 此战之后,蒋介石对何应钦的信任愈加深厚。 然而,1927年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蒋介石面临来自桂系、西北军等多个派系的压力。 当白崇禧等人要求蒋介石下台时,蒋介石期待他为自己发声,然而何应钦保持了沉默。 尽管蒋介石日后依然使用了何应钦,但两人之间的信任已经受到了损害。 12月,蒋介石复职。 1928年,蒋介石在直接到达了何应钦的“大本营”,并一举撤销了何应钦的职务,宣布自己为总司令。 然而,经过中间人调解,何应钦最终得以恢复职权。 1928年后,在蒋介石扩充嫡系,铲除异己的过程中,何应钦积极支持。 与此同时,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而何应钦正身在前线指挥中原大战。 为了不耽误战事,他未能回家奔丧。 蒋介石深受感动,并亲自前往南京,祭拜何应钦的父亲。 蒋介石还写下了赞辞。 何应钦得知此事后,也深受触动。 1932年,何应钦奉命北上与日方进行谈判。 在长城战役后,何应钦遵循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决定放弃北平,并于1933年签订了《塘沽协定》。 1935年,日军对华北的进一步渗透。 日军借“河北事件”对中国施压。 迫于形势,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北的军事代表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著名的“何梅协定”,其中包括罢免中国军政高官、解散相关军事和政府机构、撤回中央军和东北军等内容。 随着蒋介石五十大寿的临近,何应钦通过陈果夫提出了一个建议:发动各界捐赠飞机,作为蒋介石的寿礼。 然而,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 何应钦在南京收到消息时,最初不敢相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 经过多番确认,何应钦迅速召集军政要员开会讨论应对方案。 何应钦主张出兵西安,但这一提议遭遇了党内“主和派”的强烈反对。 最终,会议还是同意了他的提议。 何应钦下令准备军队进军西安,并对外发布了撤销张学良、杨虎城职务的通告。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坚决反对出兵。 宋美龄甚至在一场会议中质问何应钦的动机。 何应钦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军事行动,才能维护国民政府的权威。 然而,经过一系列调解,蒋介石最终通过外部力量的调解返回南京。 尽管蒋介石事后公开表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离不开何应钦的努力,但何应钦的立场让蒋介石心生疑虑。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急于在国内恢复政权并发动内战,他指派了何应钦和陈诚制定应对共产党的作战计划。 何应钦深知国军军民普遍疲惫,因此提出应优先休整。 然而,陈诚洞察了蒋介石的急切心情,主张迅速展开大规模进攻。 这份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认可。 1948年,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蒋介石被推举为总统。 蒋意图将何应钦推举为副总统,但何应钦婉拒了这个提议,最终由李宗仁当选。 1949年,国民政府在三大战役中失败,蒋介石再次辞去总统职务,由李宗仁接任。 在李宗仁执政后,曾多次邀请何应钦担任行政院长,但何应钦始终拒绝,直到蒋介石指示他接受。 何应钦的行政院长职务仅持续了两个月,便在解放军突破长江后辞职并随政府高层一同撤至广州。 进入台湾后,何应钦彻底淡出了政治舞台。 他远离了政事,只偶尔担任一些象征性职务。 蒋介石恢复统治后,何应钦充当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 晚年,何应钦专注于打桥牌、打高尔夫和种兰花。 1987年,何应钦因心脏衰竭在台北病逝。

0 阅读:102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