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在北京这座古都里,朱颖出生在一个外交官家庭。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她从小就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长大。父母的工作性质让她很早就接触到了不同文化,这为她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独特的种子。在她的少年时期,绘画成为了她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画笔下流露出对生活的独特感知。 1990年代初,朱颖考入天津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在理工科的学习之余,她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和摄影社活动。那时的朱颖,经常带着相机在校园里捕捉生活的瞬间,同时也在校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大学毕业后,朱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她没有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进入了《光明日报》。在报社的广告部工作期间,她的才华和活力很快就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徐星虎。 徐星虎是报社国际部的记者,专门负责塞尔维亚语区的新闻报道。与朱颖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却没有成为两人相知相爱的阻碍。在同事们的介绍下,他们开始了交往。朱颖欣赏徐星虎身上朴实无华的品格,而徐星虎则被朱颖开朗活泼的性格所吸引。 1996年的秋天,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美满,朱颖渐渐适应了新的家庭角色。然而,1998年7月,一纸调令将两人的人生轨迹引向了遥远的巴尔干半岛。 这对新婚夫妇带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踏上了前往南斯拉夫的征程。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会是一段充满危险的旅程。朱颖在战地采访中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她不仅协助丈夫完成报道工作,还经常为当地受战争影响的儿童送去食物和玩具。 1998年的夏末,朱颖和丈夫徐星虎抵达贝尔格莱德。初到这座城市时,街道还保持着和平时期的宁静。这对年轻的记者夫妇,开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新闻工作。朱颖除了协助丈夫进行新闻采访,还经常为当地的难民儿童送去食物和生活用品,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人道主义关怀。 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战火让这座城市彻底改变了面貌。当时报社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朱颖回国,但她毅然决定留下来。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朱颖不仅要照顾丈夫的日常生活,还要协助完成新闻报道工作。她帮助拍摄照片、整理稿件、传送新闻,有时还要担任司机,驾车带着丈夫奔赴采访现场。 随着战事愈发激烈,朱颖和徐星虎搬入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他们以为在使馆会更安全,便立即给国内的亲人打去电话,报告了自己的情况。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代表着国家主权的外交机构也会成为轰炸目标。 1999年5月8日凌晨,美国的导弹击中了使馆大楼。在这次轰炸中,朱颖和丈夫徐星虎,以及新华社记者邵云环一同牺牲。当救援人员找到朱颖时,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静静地躺在医院的手术台上。年仅28岁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这个噩耗传回国内后,举国震惊。朱颖的父亲随专机前往贝尔格莱德,接回了女儿的遗体。在国内,朱颖和丈夫徐星虎被追授为革命烈士。
1999年,牺牲的记者朱颖,她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体征,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
寻墨阁本人
2025-04-12 16:04:40
0
阅读:294
用户43xxx89
是许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