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朱海清虽然不知道母亲张翠萍为何会对自己再三强调这个事情,但他还是答应了母亲的叮嘱:“母亲您放心,我会记住您的叮嘱的。” 直到母亲去世后朱海清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纸条,朱海清大大的疑惑才得以解开。 这张泛黄的小纸条还要追溯到1943年的时候,张翠萍和八路军部队之间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有一支八路军的抗日部队因为遭遇到小日本的追击偶然来到了张翠萍当时所在的村庄。 张翠萍得知有八路军的部队来到自己家门口,心疼他们保家卫国就主动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粮食来招 待他们。 此时的张翠萍还身怀六甲,但她依然选择把自己的粮食都拿出来给八路军的战士们。 因为在张翠萍看来,自己奉献出去的只是一点点粮食,可这些八路军战士们奉献的可是自己宝贵的 生命。 而且此时的张翠萍已经即将为人母,看着八路军战士们一张张稚嫩的脸蛋,手上却都是练枪练出来的茧子,看得她眼睛酸酸的。 可八路军部队一直以来都是贯彻着“为人民服务,绝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的理念。 所以当时八路军的负责人李运昌就拒绝了张翠萍的好意,说道:“张大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们 自己部队有粮食,我们还可以去挖野菜,你留着给自己补补身子,你可是要当妈的人了,不能饿着自己。” 张翠萍知道李运昌就是在安慰自己,为自己着想,但她就是坚持要为八路军战士的娃娃们做点贡 献。 于是张翠萍就主动和李运昌说:“李同志,这就是我的一点点小心意,你看娃娃们出来也不容易,总要让他们填饱肚子。” “这样,这些粮食就算是我借给你们的,行不行?” 为此,李运昌也不好一而再再而三的坲了张翠萍的心意,坚持要写一张借粮食的欠条给张翠萍,表示日后抗战胜利了,一定如数奉还给张翠萍。 就这样,一张见证了军民鱼水深情的“欠条”就出现了,至此以后,张翠萍就经常给八路军战士们送粮食,李运昌一拒绝张翠萍就拿“欠条”说事。 在这些年里,张翠萍给八路军战士“借”了七千多斤的粮食,但张翠萍从未叫八路军部队还粮食,也 从未和自己的儿子朱海清提起过这件事。 直到1982年的时候,张翠萍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临终前她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走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声张,切记。” 后来,朱海清就发现了藏在母亲床下的这张“欠条”,上面写着母亲张翠萍借出去了七千斤的粮食,落款人就是李运昌。 为了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朱海清利用自己的所有人脉,这才打探到了李运昌的消息。 此时的朱海清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母亲张翠萍生前做了一件这么伟大的事情,他也明白了自己的母亲临终前说的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李运昌表示:“我后来曾经多次寻找你的母亲,但是都没有找到,我现在就把这些粮食的钱转交到你的手上。” 不过朱海清并没有接受,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的母亲还在,她肯定也不会收下这笔钱的。 所以朱海清也按照母亲张翠萍的遗愿,没有接纳李运昌的“还款”,这是张翠萍给人民子弟兵的一个心意。 事实证明,伟大的人民子弟兵和伟大的老百姓是双向奔赴的,张翠萍更是中国妇女的优秀典范。
抗战时期,朱总司令端坐在桌子前,后面是席地而坐的士兵。这本是一次友好的联谊会议。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