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牛带队,国内头部具身智能大模型企业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摘自 搬砖小猎 猎场备忘录
国内头部具身智能大模型企业【穹彻智能】完成新一轮融资!2025年4月10日,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公司【上海穹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穹彻智能”)官宣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盛宇投资、清科创投、嘉御资本、云启资本、上海科创集团等机构参投,老股东Prosperity7、红杉中国、小苗朗程、璞跃中国等持续追投;融资资金将用于进一步加速公司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数据采集与评价等领域突破,并推动其在零售履约、家庭服务、食品加工等场景中的商业化应用探索。
据企查查显示,公司以累计完成4轮融资,于2024年3月和9月,先后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两轮累计数亿元融资,天使轮由小苗朗程领投,MFund魔量资本、华控电科、京海展悦参投;Pre-A轮由Prosperity7与广发信德联合领投,泽羽资本、创新工场、奇绩创坛、璞跃中国以及MFund魔量资本等参投;最近一轮融资可追溯到2024年12月,公司完成由红杉中国领投,老股东Prosperity7、小苗朗程及璞跃中国跟投的数亿元Pre-A+轮融资;至此,Prosperity7、红杉中国作为公司Pre-A轮投资人已连续三轮加注;其中,红杉中国是穹彻智能团队以外的第一大股东。
公司介绍:
[穹彻智能](公司全称“上海穹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上海成立,由机器人独角兽[非夕科技]战略孵化,专注于开发和应用具身智能技术,聚焦“以力为中心”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和相关基础设施的研发,是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具身智能系统的领军企业之一。
核心创始团队:
初创团队主要由[非夕科技]CEO王世全(博士)和上海交大教授卢策吾以及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等人组成。
卢策吾(教授):曾在Stanford(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导师为“AI教母”李飞飞教授和Leonidas J. Guiba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3 年 “科学探索奖” 获得者(目前具身智能领域唯一),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在图像主结构表征、视觉关系学习以及人体行为姿态理解等关键问题上取得多项突破,在多个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超过一百篇高质量论文,现阶段大家都在用的通用抓取算法AnyGrasp就是由上海交大-非夕科技联合实验室推出的,其中主导人是卢策吾博士。
卢策吾(教授)是从Stanford(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国内高校任职且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创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他还有[银河通用]的王鹤、[星海图]的许华哲等;近日,两位同为斯坦福毕业的[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助理教授邵林与前[苹果]研究员田野联合成立的具身大模型创企已完成数千万的首轮融资。小编往期文章有详细梳理具身智能技术领域,全球Top50华人(有详细介绍各顶尖院校派系情况):全球AI+Robotics领域,华人图谱(含具身智能赛道“师徒关系图”)核心技术及产品:
公司核心产品—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 Brain),已具备指令推理分解、任务规划、物体分类、环境感知、自主导航和通用技能操作的全闭环能力。
Noematrix Brain:具备全链路的具身智能技术框架,提供“以力为中心”的两个具身智能大模型(实体世界大模型和机器人行为大模型)、原子技能库AnySkill、基础软件框架及相关开发者工具链,与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本体、甚至工业设备都能有机结合,助力机器人轻松掌握更多技能、实现更多应用;基于穹彻具身大脑,穹彻提供不断扩张的机器人原子技能库AnySkill,从而使智能体具备通用操作能力。
穹彻具身智能大脑技术框架
在此基础上,穹彻智能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包括“Noematrix Brain + Training Platform + DevPlatform”+“硬件本体”+“CoMiner伴随式数采系统”,为客户输出最优解决方案。
商业化进展:凭借多元产品矩阵的跨场景应用部署能力,公司正聚焦零售、家庭服务、食品加工等场景的智能化、自动化需求,并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以家庭服务场景为例,穹彻智能与头部家电企业[海尔]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无人家务”时代的到来。
公司自研数采系统-Noematrix CoMiner伴随式数采系统,该系统自发布以来仅半年时间,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数据采集能力,已获得近百套订单;同时,穹彻智能正积极与各方行业厂商、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高质量、大规模的具身智能数据基础设施,
延伸:
全球入局具身智能领域公司已超过200多家,主要分三种: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本体和两者同时涉及,而[穹彻智能]则是国内具身智能大模型领域头部也之一。
全球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通用“大脑”)公司背景大体可分为:科技大厂和科研院校背景创业团队;有提到大模型决定了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是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目前绝大多数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企业走分层端到端大模型路线,依托科技大厂多模态通用大模型赋能,自研操作小模型且大多数人形本体初创公司在AI层面投入极少;而随着众多科技大厂入局人形机器人本体赛道,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若不具备基础大模型自研能力,结局只能是被收购或者倒闭;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初创而言,强大的AI能力将是必需项,自研是唯一出路。
2025年以来,谷歌、OpenAI、Meta等国外科技大厂率先从大模型赋能、投资形式转变为躬身入局本体制造,国内大厂随后跟进,如华为、蚂蚁集团、京东集团等。
2025年以来,头部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开始选择自研基础大模型,进入自研机器人“大脑”时代,如Figure AI、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都推出自研具身智能大模型。
同时,资本层面也有纠偏,具备强大AI能力的初创公司接连完成大额融资,成为资本市场香饽饽,如[智平方]、[跨维智能]、[星海图]、[小雨智造]、[有鹿机器人]、[自变量机器人]、[ELU.AI]等;其中[自变量机器人]与[穹彻智能]最为相似,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研发,前者于2月份也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其他都是大模型和人形机器人本体同时涉及。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突破性进展催生了本身具身智能浪潮,但同时大模型发展瓶颈也同样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相较于上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基本成熟,软件算法进步将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大模型的通识理解能力、多级推理能力赋予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核心;嵌入在大模型中的庞大先验知识库&强大的通识理解能力让机器人更好理解泛化任务,且基于思维链的多级推理能力,让人形机器人实现了具身智能。因此,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或创业时,软件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而硬件能力虽然不可或缺,但提升空间相对有限;软件则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提升空间巨大;因此目前资本开始从投人形机器人本体,转向投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毕竟具身智能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其他实体机器人,如自动驾驶车辆和机械臂,强有利的大脑前景更广阔一些。当然,随着国内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于2024年1月20日发布全球首个完全通过强化学习训练的专注于推理任务的高性能语言模型DeepSeek-R1,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性能比肩OpenAI于2024年12月发布的ol正式版模型,为具身智能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思路和发展机遇,弥补了少部分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自研能力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