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他,“这个你拿着,它能保佑你平安”。谁知38年后,这颗泥丸竟价值2亿。 1971年,内蒙古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 王占奎开车突然他发现路边似乎躺着一个人。 他停下车,近距离一看,才发现那是一个老者,已经被严寒冻僵。 王占奎不顾个人安危,将老人救回了车内。 老人在逐渐恢复体温时,透露了自己曾是大佛寺的住持,然而寺庙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 无奈之下,老人决定前往昆都庙投奔好友,途中却因体力不支倒在了冰冷的路上。 老人感激地握住王占奎的手,称自己在昏迷中似乎听见有车经过,但无人肯停下救助。 老人坚持要感谢王占奎的救命之恩。 他从包中拿出一小盒。 王占奎拒绝了好几次,但老人执意让他收下。 王占奎心中并未重视,只是匆匆一看,里面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泥球。 38年过去王占奎在整理仓库时无意间再次发现了这只小盒。 盒子有些老旧,他用了很大力气才将其撕开。 里面依旧是那个泥球,王占奎随手将其放在旁边的鱼缸里。 到了晚上,他从鱼缸旁经过时,忽然看到水中的光芒。 此时,王占奎惊觉。 他立刻决定找专家鉴定这颗珠子,最终他选择了天津的珠宝鉴定中心,找到了知名专家李世伟。 李世伟接待了王占奎,并在看到这颗珠子时,颤抖着解释道,这颗珠子据说来自天外,价值无法估量,至少可值两个亿。 经过检测,珠子的硬度和导热性都符合夜明珠的特征,。 王占奎带着这颗宝贵的夜明珠回到了家,心情激动。 他特地包了软卧前往家中。 家人得知这件事后纷纷前来看望,甚至陪同王占奎回家。 此时,王占奎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珠子,不敢向外透露任何消息。 王占奎突然接到了天津珠宝鉴定中心的电话,通知他原本的鉴定结果被撤销了。 这个消息让王占奎心头一沉。 他再次前往天津,找到李世伟,得知是因为珠子的特殊性,缺乏红外线检测设备。 李世伟解释,陨石钻石夜明珠如此稀有,任何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为了弄清楚珠子的真相,他前往北京地质大学,求助于吴国忠教授。 通过红外线鉴定,专家确认珠子没有人工痕迹,然而要进一步分析其成分,则需刮取样本。王占奎并不愿意破坏珠子,决定自行学习珠宝鉴定。 2009年,经多方专家和高端设备确认,这颗珠子确实来自太空,价值高达2亿人民币。 面对一位富豪提出的2亿购买价格,王占奎拒绝了这一出价。 他认为,这颗珠子承载着历史和精神的馈赠。 因此,他决定将它捐献给佛学教会。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三国时期,孙权为了接待从西域康居国来的高僧,特别在苏州建立了瑞光寺,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他在寺庙中建造了一座十三层的舍利塔。 瑞光塔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塔的结构多次遭到破坏,尤其在战火中焚毁了几次。 历代人民还是多次修复了这座塔,直到北宋时期,瑞光塔经过大规模的重建,变成了一座七层宝塔,外形为楼阁式。 然而,清朝咸丰年间,瑞光禅寺被焚毁,唯一留下的只有这座孤零零屹立的塔。 1978年,三个小学生在瑞光塔周围的废墟上玩耍,瑞光塔当时并没有专门的管理人。 当他们爬到塔三层时,注意到塔檐下有鸟窝。 接近时,他们发现塔砖松动,便好奇地将其挪开,发现了一个入口。 穿过狭窄的洞口后,孩子们进入了一个昏暗的房间。 光线昏暗,他们摸到了一些重物。 他们抬出了一个古老的木箱,打开后看到里面有一些不明的经文和一件似乎是佛塔的物品。 孩子们并没有过多在意,而是继续玩耍。 回到家后,家长们看到孩子衣衫脏乱,得知他们在塔内发现了某些物品时,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珍贵的文物。 经过报告,文物保护部门介入并进行了调查。 苏州博物馆的专家团队随后赶赴现场,确认这些物品确实是瑞光塔遗留下来的文物,其中就包括真珠舍利宝幢。 经过详细的清理,专家们发现这个木箱原来是用来存放舍利子的,它的外观精美,内部包含了多个部分。 在专家们的修复过程中,他们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描述,成功地将宝幢复原。 参考文献:[1]王春云.慈禧太后嘴中随葬夜明珠的科学研究——材质、命名与来源[J].珠宝科技,2004,16(5):1-8
1971年,退伍军人王占奎,救下一位快冻死的老人。临别时,老人掏出一个小泥丸塞给
历史有小狼
2025-04-12 20:21:0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