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我生长在充满温情的东北钢厂大院里,八十年代,冬天的风如冰刀般凛冽,日子在物资匮乏的岁月里缓缓流淌,而记忆深处的红烧肉,却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些清苦又充满希望的日子。 那时候,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期盼。不过,那时的年夜饭桌上,红烧肉是极为稀罕的存在。我母亲是不会做红烧肉的,可母亲为了让一家人能在新年吃上肉,会精心挑选一块五花肉。没有红烧肉的烹饪技艺,母亲便将肉烀熟,切成薄片,撒上葱花、花椒面,上锅一蒸,那简单质朴的五花肉蘸着蒜泥,便是过年最美的味道。每一口都带着家的温暖,在舌尖上跳跃,在心里扎根。 在那个年代,能吃到红烧肉的机会,除了过年,便只有谁家办红事的时候。每当这时,整个厂区都热闹起来。人们请来工厂大食堂的师傅,大伙齐心协力,找来会瓦工活的人搭建简易灶台,小伙子们则支起帆布凉棚,这简陋却充满烟火气的场地,便是即将开启美食盛宴的舞台。 老崔头,是大家公认的做红烧肉高手。他做的红烧肉,承载着东北流水席上最诱人的记忆。天还未亮,老杨头就已在棚后忙碌,半扇猪肉在他刀下变成规整的麻将块。大铁锅烧热,白糖入锅,小火慢熬,待那糖浆泛起金红色的泡泡,仿佛是开启美味的信号。肉块下锅,瞬间发出“刺啦”的声响,那是美食诞生的前奏。 灶下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锅里的肉在老杨头的翻炒下逐渐上色。葱姜蒜、八角、桂皮、香叶依次登场,再浇上半瓶“老龙口”,刹那间,酒香与肉香交织,在寒冷的空气中肆意飘散,引得路过的人纷纷抽着鼻子,投来羡慕的目光。“老崔,今天这肉肯定地道!”路人的夸赞,老杨头总是笑着回应:“那是,这肉得炖够两个钟头,少一分钟都不行。” 饭食快到了,宾客们陆续到来,女人们裹着围巾,男人们穿着棉袄,围坐在棚下谈天说地。孩子们在雪地里嬉笑玩耍,却也时不时偷偷看向灶台,盼着那美味快点出锅。终于,开席的时刻到了,四凉四热之后,老崔头端着锃亮的大铝盆走来,盆里的红烧肉油光发亮,颤巍巍的肥肉半透明,瘦肉纹理分明,酱色的汤汁上漂着几点油星,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趁热吃!”老崔头的声音刚落,十几双筷子便迫不及待地伸了过去。上了年纪的,细细抿化肥美的肉;年轻人则大口吞咽,嘴角沾满油光。东头的王老太太牙口不好,专挑软烂的肉皮;西院的小伙子们较着劲,比赛谁吃的块数多。老崔头站在棚边,抽着烟,看着大家吃得满足,皱纹里满是笑意。酒过三巡,邻桌的两个叔叔喝得满脸通红。其中一个拍着桌子大声炫耀:“就凭这席上的红烧肉,我一个人能吃八碗!”另一个叔叔当即发出质疑,还拱火说:“你要是能吃完,我就把剩下的都包了!”两人当场较上劲,说赌就赌。一碗接一碗,那位叔叔真就风卷残云般吃下了八碗红烧肉。周围人都看傻了,直到他放下最后一个碗,全场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感慨,真是头一回见这么好胃口的人 一顿饭结束,肉汁也不会被浪费,掰块馒头蘸上肉汁,质朴的馒头瞬间被赋予了灵魂,变得比肉还香。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抖音上随处可见各种红烧肉的做法,可那些精致的教程,却再也做不出当年东北钢厂大院流水席上的味道。厂区拆了,老师傅们也大多不在了,但那混合着酒香与肉香的气息,却永远萦绕在记忆深处。老崔头说红烧肉要趁热吃,凉了就没了滋味,可有些味道,随着岁月的沉淀,反而愈发浓郁,成为心底最温暖、最难以忘怀的眷恋 。
#我的宝藏兴趣##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我生长在充满温情的东北钢厂
紫霞仙子落凡尘
2025-04-13 07:31: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