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中心给撤了,这可真是大快人心!现在有些社科专家整天跟在

清风明月英雄 2025-04-13 08:37:17

4月6日,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中心给撤了,这可真是大快人心!现在有些社科专家整天跟在西方后面转,吃着中国的饭,还帮着人家砸锅。拿国内的钱做研究,结果发的论文净说些歪理邪说,给国家抹黑,把我们老百姓的思想都带偏了。 最近国家的大动作可是一个接一个,那边才宣布了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这边中国社科院也出了大动作。 而究其背后的原因,这两件事似乎还有一定的联系。 4月6日,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发了个声明,根据《非实体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撤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理由是它属于“非实体机构”,没法人资格,也不涉及实体资产。 简单来说,就是这机构本来就是个“虚拟团队”,现在解散了,项目交给经济所接手,官网、公众号同步关闭,外聘人员解约。 但眼尖的网友发现个细节:这中心2010年成立时,可是挂着“服务政府决策”的牌子,发过二百多篇内参报告。 现在说撤就撤,那些研究养老、医疗的成果不就白费了? 官方倒是给了颗定心丸:数据资料全留着,研究人员该回哪回哪,外聘的专家该结账结账。听着像是公司部门重组,倒不像出啥大事儿。 官方全程没提“问题”或“处罚”,更像是一次常规调整。 社科院这几年确实在搞机构“瘦身”,比如2023年合并过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都是为了集中资源,提高效率。 不过,网友的关注点可不在流程上,而是研究中心撤销前两天的一次“巧合”。 就在“停业告示”发布的前两天,一名研究员贺斌发了篇充满争议的文章。把中美关税战比作“两口子打架”,说中国反制措施像“家庭暴力”,还喊话“干脆全面零关税”。 这话要是普通老百姓说出来,那还算是外行人的牢骚,但顶着社科院头衔的专家说出来,立马被贴上“投降派”标签。 虽然官方没明说两者有关联,但时间点太巧,不少人猜测是不是“言论踩雷”导致中心被撤。 这事儿暴露了学术圈的敏感线:学者公开讨论政策,到底能有多大胆?一边是学术自由,一边是国家立场,平衡点在哪? 有网友支持“清理门户”,觉得学者不能“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也有人担心,一个研究员的言论就让整个机构背锅,会不会矫枉过正? 这件事倒是给学术圈提了个醒,专家说话得带把尺子,学术自由和底线红线中间隔着条沟呢。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过去干的事,主要是给政府出谋划策,比如扶贫、环保这些民生课题。但现在时代变了,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AI现在能用几分钟分析完过去三个月的经济数据,还能生成带图表的研究报告。研究员要是还抱着老一套,真可能被吐槽。 同时还有老百姓的话语权也变高了,政策研究不再只是学者闭门造车,大家关心教育、房价,希望听到更接地气的声音。 现在短视频平台刷十分钟,大妈都能对房价政策侃两句。 所以,撤销可能是个信号,未来政策研究得“升级”。 比如用数字化平台收集民意,或者和科技公司合作搞政策模拟工具,让分析更实时、更透明。说白了,研究机构也得“卷”起来,不能光靠老办法。 有人拍手称快,觉得“早该撤了”,但冷静想想,撤销机构不等于全盘否定成果。 换个角度看,学术机构本来就有生命周期。就像企业部门合并,有的团队解散,但经验和技术会融入新体系。 社科院这几年推智库改革,大概率是想把分散的研究力量拧成一股绳,应对更复杂的国内外挑战。 说到底,这次撤销事件既是常规操作,也是时代倒逼的转型。 至于贺斌的争议,算是敲了个警钟:学术自由有边界,国家利益是底线。 主要信源:第一财经2025年4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正式撤销》

0 阅读:17
清风明月英雄

清风明月英雄

允许一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