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新华社描写了解放军从原始森林中找到一群与世隔绝的男女,他们就是传说中的苦聪人。这个庞大的原始部落长期隐居深山,过着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生活。他们以野果为食,靠打猎维生,仿佛是从远古走来的"活化石"。
这么一个偶然间的发现,让许多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被改变命运的除了被发现的苦聪人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如果国家并没有发现普通人的存在,他们一直生活在大山的深处不与其他人接触,还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既然被发现了,他们也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在脱贫攻坚这个赛道,自然也就不能把他们给落下来,也因为这个原因,一批优秀的干部进驻到大山当中,对于苦聪人进行脱贫帮扶,也就是简称的扶贫。
想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也是非常难的,因为首先要获取信任,其次要改变他们内心根深蒂固的想法。其实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脱贫方式,就是让他们整体搬迁,只有全部人一起搬出大山,搬到提前规划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才有可能在帮助之下慢慢的脱离贫困。
毕竟按照苦聪人原先的生活方式是根本不可能脱离贫困的,连温饱都是问题,毕竟他们平时的食物除了椰果之外,也只能在山里面进行打猎,用这种方式获取食物,而在他们小时候一直都是赤身裸体的,等到稍微大一点之后有了遮羞的意识就找树叶或者是野兽的皮毛,简单的遮蔽。
只有一些极为大胆的人才会走到丛林的边上和哈尼人用狩猎获得的战利品换取一些旧衣服,而大多数人都是半裸体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基层干部累死累活的工作,也不可能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只有让他们整体搬出来这个环境,并且重新教他们学习新的生活和生存技能才是最快最高效的方式。虽然知道这个方式是可行的,但是说动所有人一起搬出去却是一个艰难的工作,很难想象当时的扶贫干部究竟穿坏了多少双鞋才有这样的成果。
其实在偏远的地区,除了像苦聪人这种特殊的情况之外,大多数地方想要脱贫都是非常艰难的。虽然其他人并不像苦聪人一样生活在原始丛林当中,难以改变平时的生活习惯,但是他们最难改变的却是思维习惯,或者说是陈旧的思想观念。
就光是让孩子学习这一方面,就让很多扶贫干部操碎了心。例如在苏鲁村,村里面的孩子几乎都不上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扶贫干部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并且告诉我他们上学的好处,但是根本就没有什么用。
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扶贫干部也只能采用利诱的办法,往村民的家里送彩电,目的就是为了让村民同意孩子去读书,而有的村民收了彩电之后,确实做出了让步。通过这种方式,相当于是一点一点的在改变村民原本的想法。
另外也有地区的老百姓生活是比较贫困的,但是在红白喜事方面却特别扯的操办,说起来就是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办的,到了自己这里不这么办,岂不就要丢人了,而且看着同村的村民其他人办得非常好,自己自然也不能落下。
因为种种原因,在这种事情上的攀比之风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扶贫干部也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制定红白是理事会,其实理事会的成员也基本都是村干部。成立这个理事会的目的是对红白理事的规格进行限定。
按照理事会的规定,每家每户在办红事和白事的时候规格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定,菜不能超过6个。除此之外,不管是哪一家在办事的时候,所有的村干部都到场去给主家撑脸面。通过这种方式,让所有的村民把钱慢慢的省下来。
虽然看似是一个小事儿,但是在推行了7个月之后,根据统计用这个办法,光是整个乡镇省下来的钱,竟然高达1,200万。如果推行一年甚至更久,或者说是将这个范围持续扩大,那么省下来的钱绝对会更多。
这些优秀的扶贫干部干的都是最基础的工作,似乎是那么的不起眼,但是他们一个个却又那么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