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13日,华北军区军械处科长程斌,正举着伞雨中行走,突然撞上一个人,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13 14:53:41

1951年6月13日,华北军区军械处科长程斌,正举着伞雨中行走,突然撞上一个人,正是抗联叛徒刘其昌,便检举了对方,奇怪的是,他被逮捕而且还被执行了枪决。

1951年6月13日的北京城笼罩在连绵阴雨里,华北军区军械处科长程斌撑着黑布伞快步走在西单大街上。

伞面被雨水打得噼啪作响,他下意识将伞沿压低遮住半张脸,就在拐过长安街路口时,迎面走来个缩着脖子的瘦高个,两人肩膀重重撞在一起。

程斌抬头瞬间瞳孔猛地收缩,这张脸他太熟悉了,正是刘其昌,当年跟着自己投降日军的警卫员,此刻竟穿着褪色的中山装站在面前。

雨幕中两人目光相触,刘其昌嘴角突然扯出古怪笑意,程斌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

等到三小时后,程斌已经坐在公安局接待室里,手指无意识敲打着搪瓷茶杯,他刚完成对刘其昌的检举材料,字迹工整得像刻钢板。

谁能想到昔日在日军宪兵队学来的审讯手段,此刻全用在了检举信里,程斌心中盘算着:只要先发制人把刘其昌送进监狱,那么自己潜伏在解放军里的秘密就能永远封存。

可他万万没想到,审讯室的铁门后,刘其昌正抖着腿向公安人员供述:"我要立功!程斌就是害死杨靖宇的主谋!他现在叫陈子平,在军械处当科长呢!"这话像颗炸雷,震得办案人员手里的钢笔都摔在水泥地上。

说起程斌的发迹史,还得追溯到20年前,1911年出生的他本是个钟表匠学徒,九一八事变后跟着杨靖宇打游击,在摩天岭伏击战中,他带着70个弟兄全歼日军中队,缴获的歪把子机枪让抗联声威大振,杨靖宇亲手把缴获的日军将校呢大衣披在他身上,战士们私下都喊他"小杨靖宇"。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还是发生在1938年深秋,当时日军特高课把程斌老母亲绑在通化城楼上,三天三夜不给吃喝,程斌带着部队在长白山里兜圈子,怀里揣着杨靖宇的亲笔信:"坚持就是胜利"。

可当他摸到密营发现存粮见底,手下兄弟饿得啃皮带时,这个曾经亲手砍下日军头颅的汉子,蹲在雪地里哭得像个孩子。

投降那天的细节被历史记得清清楚楚,程斌把抗联密营分布图画了三大张,带着115个弟兄走进日军营地,日本人给他封了个"程斌挺进队"队长的头衔,赏钱摞起来能装满两口樟木箱子。

最要命的是他把杨靖宇的作战习惯全盘托出,声称杨将军习惯夜间转移,他就带着日军昼夜追击,还擅长山地游击,他就领着伪军封死所有山口。

1940年2月,濛江县的雪下得能把人埋了,程斌站在三道崴子的山梁上,望远镜里那个单薄身影正是他曾经的老师。

杨靖宇打完最后一颗子弹,靠着一人环抱的红松缓缓坐下,程斌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日军医剖开将军胃袋时,在场所有日本兵都摘了帽子,里头除了棉絮就是树皮。

日本投降后程斌换了三次主子,先跟着国民党军统混,北平解放前夜又烧了所有档案混进解放军,之后靠着早年学的机械修理手艺,他竟在军械处混得风生水起,办公室里挂着"模范干部"的锦旗。

要不是这场要命的大雨,这个秘密或许真能带进棺材里,顺着刘其昌的线索摸到程斌住处,从炕洞里起出个铁皮箱,里头除了伪满时期的委任状,还有12根大黄鱼金条。

在铁皮箱最下面压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20岁的程斌穿着抗联军装,旁边站着笑容爽朗的杨靖宇,当物证摆上桌时,程斌盯着照片看了足足十分钟,突然抓起钢笔在认罪书上摁下手印。

公审大会那天,北京工人文化宫挤得水泄不通,当审判长念到"程斌背叛革命致使杨靖宇将军殉国"时,台下有位东北口音的老汉突然嚎啕大哭,因为他哥哥就是当年被程斌带进日军营房的抗联战士,程斌最后看了眼灰蒙蒙的天,枪响前说了句:"该还的总要还。"

从钟表匠到抗联英雄,从叛徒到解放军干部,程斌这四十年活得比戏文还跌宕,可历史终究没饶过谁,那把黑伞下的偶遇,就像命运埋了二十年的伏笔,终究在1951年的雨季揭开了所有伪装。

如今长春靖宇陵园里,将军铜像的目光依然灼灼,而百米外功德碑的背面,程斌的名字永远刻在叛徒名录的首行。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张元庆,《东北抗联叛徒程斌的罪与罚》,《现代历史》2020年,第48期。)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快乐每一天

快乐每一天

4
2025-04-13 15:48

历史证明:凡是汉奸叛国者都没有好下场。英雄千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