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混个知县有多难?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至少也要熬上27年 清朝那会儿,科举考试

历史瞭望之眼 2025-04-13 22:14:16

读书人混个知县有多难?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至少也要熬上27年 清朝那会儿,科举考试就是穷苦孩子翻身的大宝贝。不过,别光听“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成名天下闻”这调调,背后可是无数哥们儿眼泪鼻涕一把抓的真实写照。虽说七品知县听起来像“小芝麻官”,但不少人一辈子都够不着这门槛呢。 一个平头百姓家的娃,想戴上知县的乌纱帽,八岁就得开始玩命的读书游戏。先来个三年启蒙,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再啃两年八股文,这才勉强有资格去“县试”露个脸。就算县试、府试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十七岁,全省的“院试”还在那儿等着呢。过了院试,成了秀才,这才算是勉强入了读书人的小圈子,能享受点福利。 可这才哪儿到哪儿啊!接下来是乡试、会试、殿试三座大山等着爬。乡试三年一回,录取率比中彩票还难,一百个人里头才挑一个;成了举人也别高兴太早,会试那儿一万人里头才放二百多个进去。好不容易熬到殿试,算是能当官了,但还得看朝廷心情给你分啥职位,短的等两三年,长的七八年都有可能。这么七算八算,就算老天爷帮忙,普通人也得奔到二十七岁,才能勉强混个知县当当。知县这官儿不大,可却是多少书生心心念念的“金饭碗”,里头藏着泪与笑的故事。走这条路,不光得肚子里有墨水,还得有耐心熬,有运气罩。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希望这东西,说有就有,说没就没,玄得很。但对于那些在科举路上摸爬滚打的朋友们,这希望啊,简直就是他们脚底下那双隐形的跑鞋,不靠它,还真跑不到终点呢!

0 阅读:32
历史瞭望之眼

历史瞭望之眼

站在高处,瞭望历史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