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

笑对的风雨 2025-04-13 23:42:27

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六日战争,开打六天,埃及、约旦、叙利亚全线溃败。 以色列大军直捣黄龙,西奈半岛、加沙、约旦河西岸,统统拿下。 埃及一败涂地,顾不上再罩着巴解,阿拉法特这时候明白了,靠人不如靠己,埃及一撤手,PLO一下就成了没妈的孩子。 战火一过,难民像潮水一样涌向东岸,光约旦一地,40万巴勒斯坦人扎进来。 约旦本就资源紧张,这下财政崩了、物价飙了,治安跟着乱了。 阿拉法特却趁乱做大,他不是去救火的,是去立国的,难民营成了根据地,武装训练、私设法院、自己发枪,活脱一个“国中之国”。 整个约旦北部,变成PLO的“临时首都”。 靠着难民营撑起来的地盘,阿拉法特没闲着,枪口直指以色列,一拨拨游击队从约旦出发,渗透袭击、火箭袭扰、偷袭军哨,招招狠、次次打。 1968年,以色列实在受不了了,拉了装甲部队过来报复,目标就是PLO武装的大本营——卡拉梅村。 以色列一打,约旦也被扯进来了,王室军队上阵,不得不和以军正面对峙。 结果虽然扛住了,但代价惨烈,约旦苦战求个平手,阿拉法特却反手一波宣传,“以色列没灭我,就是赢”,牌面做足,成了阿拉伯青年的新偶像。 风头正劲,阿拉法特变得越来越狠,越来越狂。 劫机开始了,1968年起,阿拉法特指挥下的PLO小组,直接把民航客机搞下来,还不是一架,是五架! 这些飞机不是停在什么战区,全飞到了约旦,王宫脸都绿了,全世界盯着,外交压力像大锤一样砸过来,到了1970年,“劫机五连发”,把约旦彻底架在火上烤。 国王侯赛因不再忍,他看透了,阿拉法特不是客人,是抢夺的人。 9月,军队开动,清剿PLO,城市巷战、火箭洗地,战场就在首都边上。 阿拉法特不服,**拉着叙利亚想翻盘,叙利亚来了真格,派了200多辆坦克直接开进约旦北部。 背后还有苏联撑腰,志在必得,但出人意料的,是以色列的突然介入。 这次不打PLO,转头吓退叙军,以色列战机低空掠过,大气都不喘一下,叙利亚立刻撤了,没有防空系统,根本扛不住,阿拉法特的“政变”梦,一朝粉碎。 叙利亚一撤,阿拉法特孤立,约旦开始清算。 1971年,约旦总理塔尔遇刺身亡,凶手来自PLO内部,侯赛因怒火中烧。 “黑色九月”爆发,王室下死手,大军围攻难民营,一个营一个营拔。 火炮、坦克、步兵混编推进,尸体堆成墙,巴解被打到全线溃败,几千名武装分子死在营地,剩下的也没地儿去了,阿拉法特灰头土脸,转移到了黎巴嫩。 黎巴嫩,本来是中东的“瑞士”,钱多,人稳,宗教宽容,阿拉法特一来,局势骤变。 他没学乖,还是那套:掌控难民营、扩张武装、私设制度。 这次更过分,开始煽动宗教仇恨,基督教徒成了目标,教堂被冲、圣地被污,黎巴嫩社会直接裂了,开始各组武装,街头枪响天天有,冲突在膨胀。 阿拉法特不退不让,黎巴嫩成了第二个战场,战火连年不断,以色列最终也忍不住了,1982年直接出兵打进贝鲁特,目标只有一个:赶走阿拉法特。 局势再怎么乱,阿拉法特的目标始终没变:打以色列、建国。 他信仰的是“泛阿拉伯主义”,梦想是整个阿拉伯世界,联手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但现实是,没人真想陪他陪到底,劫机、暗杀、煽动内战,每一次都是自毁信用。 埃及靠不住,约旦打出来,黎巴嫩也忍不了,阿拉法特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东道国的一次灾难。 最终PLO像个被踢皮球,被各国赶来赶去。 他后期开始转变,走外交、签协议、握手言和,甚至拿了诺贝尔和平奖。 但谁都知道,早期的那一套,早把这条路炸得坑坑洼洼,从武装斗争到和平进程,是转身,不是洗白。 和中国走得也近,曾经在公开场合引用《愚公移山》,说自己“坚持到底,不信以色列不倒”。 这句话传得很远,影响不小,但底层局面没动过,土地还是那块,建国还是梦。 阿拉法特终其一生,在抵抗和妥协中摇摆。 他不是没胆量,也不是没能力,但在错的时间用错的方式,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被驱逐三次的历史循环。 参考资料: 朱志勇.《巴以冲突简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

0 阅读:117

猜你喜欢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