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冬,湘江边炮火连天,一支由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少年组成的部队,被中央红军临时派去当后卫。 他们知道自己是去“挡子弹”的,敌军兵力几倍于己,重炮不断,飞机连轰带炸。 这支名叫“少共国际师”的队伍,就在炮火下死死顶住了数天,拼着命把主力送过了湘江吗,等主力全部渡江,原来的万余人,剩下不到三千。 这些孩子是真的“红小鬼”,有的才九岁,个子还没枪高,可他们真打仗,真流血,真死在战场上。 少共国际师不是一支普通部队,它是1933年11月在江西宁都成立的,原本由各红军部队中年龄最小的团员、少先队员和新兵组成。 师长陈豪人,政委萧华,也才17岁,很多人听过萧华的名字,他后来是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开国上将。 可在那年冬天,他不过是个高中没读完的青年,带着一群孩子走上战场。 这些孩子,大多是苏区长大的,家里不是穷得揭不开锅,就是早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大人。 他们从小跟着红军转移、躲避清剿,十几岁就报名参军,有的是自己偷偷跑来的,有的是村里组织动员的,还有的,是看到红军吃不饱饭也要打仗,哭着求着要参军。 有人问一个11岁的小战士:你怕死吗?他说,不怕,我死了,红军还有我弟。 他们的训练时间很短,有时不到一周就要上战场,湘江战役前,少共国际师正准备北上,结果被紧急命令拉去掩护主力。 萧华说,当时他心里明白,去湘江可能活不回来,他没多说,只告诉大家:我们是红军最后的屏障。 战斗开始后,敌军几个师围上来,重炮一轮接一轮地轰,湘江两岸变成火海,战士们趴在地上,身边一会炸死一个。 有个排长炸断了腿,咬着牙命令全排继续顶住,还有人被炸瞎一只眼,也不肯下火线,炊事班的少年端着饭刚走几步,炸弹下来,人和饭都没了。 他们没有重武器,子弹一打完就抢敌人的枪,战士们把树枝伪装成步枪,远远看着吓唬敌人,有时候真没办法,只能抡石头、捅刺刀,他们就是这么顶住的。 萧华自己也差点死在湘江,他被炮弹震昏了,醒来后头缠着绷带继续指挥,他说:“我们是孩子,但我们是红军的兵。” 这场仗虽然惨烈,但主力红军能顺利渡江,全靠这些孩子用命换来的时间。 另一支同样让人动容的队伍,是红二十五军,这个部队也很年轻,指挥员程子华才29岁。 红二十五军不像中央红军那样名声在外,它是孤军北上,不是跟着大部队走的,他们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一路穿插到陕甘地区。 他们一路上不仅打仗,还要动员群众、建立根据地,很多地方的青少年一听是红军来了,主动送粮、带路、参军。 红二十五军中,10多岁的儿童兵到处都是,有的连枪都扛不稳,但跑得快、腿脚利索,干起侦察、送信、巡逻都是一把好手。 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甘肃会宁和其他红军主力成功会师,成为三大主力之一的陕甘红军的基础。这支部队后来出了不少将军。 少共国际师虽然在1935年被撤编了,但它留下的指挥员、战士很多都进入了新的部队,像萧华、罗元发、刘西元这些名字,后来都成了解放军的骨干。 从历史上看,这些“红小鬼”能打赢仗,不是靠天赋,也不是靠运气,是因为他们受的是系统的政治教育。 部队里天天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天天讲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他们不是盲目冲锋,而是清楚自己是干啥的。 部队里流行一句话:“人在阵地在。”不是说说而已,是谁都得执行,政委萧华搞过一个竞赛:看哪个连队训练最好、纪律最强。 输了的不能吃饭,必须继续练,这些训练让这些小兵,虽然年纪小,却成了战场上的硬骨头。 战术上,他们也很灵,红军那时候武器比不过国民党,就得靠机动。 比如在团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用一招绕后包抄,把敌人一整连打崩了。 红二十五军也会利用敌军之间的矛盾,一会打川军,一会钻西北军的缝子,打得敌人根本摸不清他们的套路。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这些“红小鬼”背后不是孤军,他们有群众。他们进村,村里妇女、孩子、老人都来帮忙。 有的背米,有的缝衣,有的送情报,他们和地方儿童团、共青团配合密切,整个社会就是他们的后勤部。 这种全民支持,不是靠命令,是靠感情,苏区的孩子看到红军吃野菜也要打仗,就信他们是好人,家长也不拦,反而鼓励:“你要去,就去当个有用的人。” 这些故事在现在听起来像传奇,但它们确确实实发生过,无数少年,为了一个信念,走上了战场,他们不是玩游戏,是拿命在拼。 战争不是电影,没那么多英雄时刻,更多的是寒夜里饿着肚子走山路,是负伤后自己包扎,是兄弟死在身边也得继续往前冲。 这些“红小鬼”,用他们的命,铺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路。
1934年冬,湘江边炮火连天,一支由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少年组成的部队,被中央红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14 01:45:04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