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我国多地遭遇罕见的极端大风天气,全国近50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记录到4月以来的极大风速,其中华北、黄淮等地风力尤为强劲,河南、北京、天津等地局地风速一度超过13级,甚至部分地区达到15级,刷新了同期气象记录。此次大风天气不仅威力巨大,还迅速扩展至江南地区,影响范围广泛,给公众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显著影响。
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导致气压梯度加大,进而引发强风迅速增强。春季高空环流形势下,高空风速较大,地表受热后空气上升,将高空大风传导至地面。在内蒙古一带地面形成的温带气旋加剧了风力,其旋转和冷暖空气的剧烈交锋使得风力短时间内急剧增强。
北方高空槽较深,引导气流强烈,使得冷高压快速向南移动,导致大风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北京超百棵大树被吹倒,几十辆汽车被砸,多地建筑物顶棚和落地窗被吹落,国内航班取消超过千架次。华北、黄淮、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农作物受损严重,包括小麦倒伏、温室大棚损毁、果树落花等,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大风导致多地交通中断,特别是山区和高架桥区域的交通安全风险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在部分地区出现,能见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气象专家预测,强风天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未来几天,东北地区、华北北部以及黄淮地区仍将受到强风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阵风10至12级的强风天气。
此次4月极端大风天气的出现,再次凸显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强度和频率可能进一步增加,这要求我们:提升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便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加固和优化,减少极端天气对交通、电力等关键服务的冲击。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取有效措施减缓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根本上降低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
此次大风天气不仅对我国多地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再次提醒我们关注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加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