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解放军在追击马家军残匪时,司号兵杨忠孝打死了一个穿着与众不同的匪徒,战士们围观后,说:“穿得这么阔气,怕是个大官。”
当时,西北的大地寒风呼啸着,激动人心的解放战争尾声在黄土高原上掀起最后一阵硝烟。
马家军残部在兰州战役溃败后,以骑兵为主的残匪利用地形熟悉之利,化整为零向西逃窜。
这些匪徒多为旧军阀嫡系手段极其凶残,沿途劫掠村庄,试图和新疆反动势力汇合。
不过我们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可不会知难而退,而是奉命追击,战士们顶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在沟壑纵横的陇东高原展开拉网式清剿。
12月21日的清晨,一支由骑兵连和步兵组成的追击分队在宁夏固原北部山区发现了敌踪。
根据当时的侦察兵报告,有一支约为五十人的马家军残匪藏匿于山坳中的废弃土堡内。
我军当即下令包围,但匪徒凭借高墙着和机枪火力负隅顽抗,战斗陷入僵局......
“嘀嗒嘀嗒......”清晨6时的时候,司号兵杨忠孝站在山坡的制高点上,吹响了冲锋号。
这名年仅21岁的年轻战士出身在晋中农家,从小就开始习武,参军后因为肺活量出众被选为了司号兵。
虽然当时我们的解放军部队已经逐步淘汰了传统司号兵的编制,但在西北战场因为通信设备的匮乏,军号仍然是重要的指挥工具。
突然,在土堡的侧翼有一道人影窜出,此人直奔拴在崖边的马匹。
只看到此人身穿着貂皮大氅,腰部挎着镶银马刀,这和普通匪徒的破旧棉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穿得这么阔气,怕是个大官!”
在战士们兴奋的呼喊声中,杨忠孝果断放下了手中的军号,抄起缴获的日制三八式步枪。
可别小看了杨忠孝只是个司号兵,但他曾经在训练中可是以200米外五发全中的成绩获评“神枪手”。
此时此刻,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杨忠孝屏息凝神,枪口随着目标移动——砰!子弹直接穿透貂皮大氅,那人应声倒地。
然而没想到的是,被击毙者随身物品引发震动:怀表刻有“马继援赠”的字样,内袋里还藏有青天白日勋章及加密信函。
后来,还是经过俘虏地指认,才知道被击毙此人竟然是马步芳的堂侄、马家军的骑兵团长马德昌。
本来他的原计划是伪装潜逃,没想到却因为贪图享乐而导致没能及时更换装束,最终暴露了自己。
要知道,马德昌曾经可是参与过1943年的青海屠杀事件的,背负了百余条人命,他被毙命的消息传开后,当地百姓都拍手称快。
更令人震惊的是,杨忠孝这一枪让残匪闻风丧胆,间接促成了残匪投降。
残匪的主心骨殒命后,土堡内匪徒士气崩溃,半小时后便挂出了白旗投降。
可以说,马德昌的死标志着西北马家军体系的彻底瓦解。
次年,逃往新疆的残匪被剿灭,大西北迎来了真正解放,而杨忠孝荣立一等功后,选择了继续留在部队,后来还参与了剿匪建政,1955年授衔少尉。
直到七十三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份战报,仍然还能感受到那声穿越黎明的军号蕴含的力量。
从红军司号员到现代通信兵,从杨家将的忠勇传奇到杨忠孝的致命一击,中华民族对“忠诚”的诠释 始终炽烈如初。
正如杨忠孝晚年回忆的所言:“我吹的是冲锋号,打的是反动派,守的是老百姓的好日子。”
这或许就是对那段血色黎明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