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邓颖超在广州产下一子,由于这个孩子生下来体重太大,有10磅重,超过了正常标准,导致无法正常顺产出来,而那时的技术还无法进行剖腹产手术,只能用产钳助产,但因用力过大,孩子的头部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无法成活! (参考资料:亲情家事里的周恩来 2016-01-08 11:05 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 1927 年 4 月,广州的街头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息,大革命的浪潮在反革命势力的反扑下陷入低谷。在这风云变幻的艰难时刻,邓颖超的生活中也迎来了一场令人心碎的巨大变故。 彼时,邓颖超已怀胎十月,即将迎来新生命的降临。她满心期待着这个孩子的到来,想象着与丈夫周恩来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场景。 然而,命运却给了她沉重一击。这个孩子十分强壮,出生时体重高达 9.09 斤,远超正常标准。当时的医疗技术有限,尚不具备剖腹产手术的条件,无奈之下,医生只能选择用产钳助产。但在助产过程中,由于用力过大,孩子的头部受到了严重损伤。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抢救,可小生命还是没能挺过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痛失爱子,邓颖超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她看着空荡荡的婴儿床,泪水止不住地流淌。这个孩子承载着她和周恩来的无限希望,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如今却骤然离去,怎能不让人心如刀绞。 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日本医生在检查后遗憾地告知邓颖超,由于分娩前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她的子宫没有收缩好,今后很难再怀孕了。这个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彻底击碎了邓颖超再做母亲的梦想。 邓颖超和周恩来,这对革命伴侣,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为了理想和信仰四处奔波。他们将个人的小爱融入到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之中,始终奋战在革命的第一线。1925 年,两人在广州结为夫妻,婚后聚少离多,即便如此,他们的感情却愈发深厚。然而,这个孩子的夭折,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得知这个噩耗后,周恩来匆匆赶到邓颖超身边。看着虚弱的妻子和失去的孩子,他的内心同样悲痛万分,但他更担心邓颖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他紧紧握住邓颖超的手,轻声安慰道:“小超,别太伤心了,我们还有彼此,革命事业还需要我们。” 邓颖超抬起满是泪水的脸,望着丈夫坚定的眼神,用力地点了点头。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不能被悲痛完全击倒。 此后的日子里,邓颖超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用忙碌来麻痹自己内心的伤痛。她和周恩来在白色恐怖下,继续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多次成功组织和领导了重要的革命活动,为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按照周家的老规矩,如果一个兄弟没有后代,其他兄弟应该过继一个 “续香火”。当时,周恩来三弟周恩寿孩子众多,便提出过继一个给周恩来。但周恩来拒绝了,他说:“我要是要了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特殊,而其他的孩子就会认为我这个做伯伯的不公平。你的孩子我都会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的。” 他用自己的工资供侄辈们上学,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虽没有亲生子女,却把对子女的爱分给了周家的孩子们。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和周恩来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们的家中,家具陈旧,陈设简单,衣服也是补了又补。在生活中,周恩来对邓颖超关怀备至,邓颖超也全力支持着周恩来的工作。 解放初期,邓颖超患病,医生安排她到颐和园疗养。周恩来即便工作繁忙,也常抽空去看望她,还会带上侄辈们,给邓颖超添些天伦之乐。邓颖超体谅丈夫的忙碌与辛苦,即便自己身体虚弱,也会陪丈夫在湖边散步,实在体力不支时,才让丈夫独自去大自然中活动、换换脑子。 后来,周秉德等侄辈逐渐长大。周秉德到了适婚年龄,周恩来关心她的婚事,当周秉德说自己 27 岁,遵守了 25 岁以后再结婚的承诺时,周恩来微微一笑,指着客厅东墙暖气架上的大镜框,让她把里面的照片拿去,作为结婚礼物。邓颖超则像嫁女儿一样,为周秉德精心准备了缎子被面、毛织被面、毛毯、枕套等嫁妆。 回首邓颖超的这段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伟大女性在命运挫折面前的坚韧,是她和周恩来为了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将个人的痛苦深埋心底,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扛在肩上,用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后人在追求理想和为国家奉献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如今,当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时代,更不应忘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一切,让这份伟大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1960年8月,伟人和越南主席胡志明在北戴河海滨度假时进行交流。当时,中国在联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