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正在判决书上签字的人是原广东海丰县委书记王仲,他因贪污被依法判处死刑后,有人找到中央纪委书记陈云说情,表示王仲是老革命,在解放前做过贡献,应该从轻发落。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王仲在数十年的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是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干部了。 然而谁能想到,一台黑白电视机却让王仲迷失初心,滑向了罪恶的深渊呢? 1979年秋天,一名播音员抱着一台黑白电视机来到了王仲家。 王仲的妻子陈巧兰看到电视机后,眼睛顿时亮了。 原来就在这之前,她才因为电视机的事情和王仲吵过架。 见陈巧兰对播音员带来的电视机爱不释手,王仲也就没有拒绝。 在得知播音员由于手续不全,没办法办理去澳门探亲的批文后,王仲利用职权之便,很快就帮他拿到了批文。 不久,又有一位公立学校的老师找到了王仲,并给他带来了一台彩电和一部收音机。 当时,黑白电视机尚且都不普及,彩电也就更物以稀为贵了。 老师求王仲办的事,是让他带一家五口去香港。 当然,由于打点到位,王仲也很快让他如愿以偿。 两次受贿,让王仲尝到了甜头,也让他胃口大开,不光主动索贿,还把手伸到了缉私仓库。 海丰由于与澳门和香港毗邻,改革开放在沿海地区虽然产生了影响力,但由于当时政策不明确,因此不少人利用地理优势做起了走私的违法勾当。 原本,王仲对走私一直施以铁腕手段,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他还因此被任命为打击走私指挥部总指挥。 然而自从贪污受贿让王仲尝到甜头后,他便对散布在各处的缉私仓库上了心。 缉私仓库里存放着许多从走私犯手中没收的彩电、冰箱、名牌手表和收音机等。 王仲经常亲自去“清点”仓库里的东西,很快他就注意到上级对仓库里的东西管理得并不严格,而仓库亦是什么人都能进出,且没收进仓库的东西也由于缺乏管理,所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目,丢个一两件,根本不会被人发现。 自那以后,王仲便以“提取样品”“看望领导”等借口,不断从缉私仓库偷走贵重物品,这些物品一部分被王仲及家人挥霍掉了,另一部分则被他低价处理掉了。 王仲的家人亦在王仲贪腐和侵吞缉私财产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陈巧兰原本是一名家庭妇女,在王仲的运作下,她成为了县文化馆的馆长,还有他的几个子女,也都被安排到缉查部门,并且还都担任了干部职务,这样一来,妻子和子女亦在销赃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不同作用。 王仲懂得吃肉喝汤的道理,所以他偶尔也会把侵吞的贵重物品大方地送给缉私人员和仓库管理员等,以起到收买人心的效果。 然而王仲的恶劣行径影响力很坏,海丰的走私活动也因此愈发猖獗,一时海丰竟成为大陆最主要的走私货物市场,不少人因此调侃海丰是“远东国际市场”。 愤怒不已的民众不断写信揭发王仲的罪行,然而由于王仲手眼通天,因此每次都不了了之,这也让王仲愈发嚣张。 直到1982年初,民众的举报信引起了中央纪委书记陈云的重视后,事情才有了反转。 自从改革开放后,各地的经济都得到了发展,然而腐败也随之滋生,特别是沿海地区,不光官员腐败,还出现了带头走私的行径,这种情况让陈云勃然大怒,所以他为此还专门在党报上下过批示,表示对于这样的党员干部,一定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杀几个,登报!”。 为了搞清楚王仲的犯罪情况,陈云专门派了数百人到海丰进行秘密调查,并随着听取调查汇报。 结果这一查才发现,王仲在短短两年内侵吞走私财物及所受贿赂就达到了6.9万余元。 6.9万元放到现在也许不是个大数目,但当时普通职工的工资是30元左右,也就是说普通职工干100年,还不够他贪污的这个数。 然而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王仲态度蛮横,拒不认罪,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在这之前已经转移了赃物,且与家人提前对好了口供。 然而王仲虽然抵死不认罪,他的妻子陈巧兰却在多次提审后,终于击溃了心理防线,从而痛哭流涕地交代了王仲贪污股贿所得的赃款赃物的去向。 1982年8月,广东检察院汕头分院正式批捕王仲,并于同年12月将王仲贪腐案移交给汕头中级人民法院,并最终依据相关法律判处王仲死刑。 王仲不服判决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同时有人也在四处替他说情,也就是这时,有人找到陈云,希望能对王仲从轻发落。 陈云一向对腐败绝不姑息,何况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所以陈云认为,必须要把王仲作为典型,狠杀官场上的歪风邪气。 1983年1月17日,随着一声枪响,王仲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但陈云表示,一个王仲倒了,还可能有无数个王仲冒头,只有将反腐常态化,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
当我们搬出来伟人时,西方彻底害怕了,原以为我们只是说说,没想到我们来真的了,不得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