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彼森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研究中日关系问题。3月到北平,此时西安事变后国共关系新变化成为时局焦点。彼森关注国共是否抛弃分歧、共同抗日,以及蒋介石是否限制反共、积极抗日。5月,他到南京访问陈立夫了解国民党态度,6月经西安去延安,6月22日至26日进行五天访问,接触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中共领导人,参观抗大和中央党校。 彼森对中共领导人的访问有针对性,中共高级领导人详尽答复问题。《访问毛泽东》谈南京政府对日政策演变、分析中国时局力量及关系、阐述中共政策与中国前途设想,“两次谈话表现明确思想和态度”;《访问周恩来》侧重国共谈判问题;《访问朱德》多谈军事问题,这些谈话以问答形式实录。此外,彼森以博古第一人称叙述陕甘宁边区情况,即书中《边区》一章。 彼森及其同行者震惊于中共领导人的自信、乐观、见解的明确与预见。彼森认为,与延安领导人谈话时,他们考虑民族事业,中心思想是全民族团结对付日本。 彼森回顾访问提出,1937年6月中国政治局势处于决定国家前途的尖锐转化期,毛泽东预见到1949年革命全面胜利,这是正确理论与科学实践结合的产物。 彼森这本书有史料价值,本刊已刊载《访问周恩来》,此期刊载《访问毛泽东》第9、10两章,今后将载《访问朱德》供研究参考。文末注释系作者原注。 1937·6·22问答: 问:1931年以来南京对日政策演变及阶段划分? 答: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6年7月国民党二中全会,国民党执行依赖、退让、镇压人民政策。“九·一八”弃东北,1932年上海战争时准备迁都,后因日本无意占沿海及英美反对而留南京,但仍怕日,1935年签何梅协定,国民党五大时仍准备投降。1936年7月国民党二中全会,南京改变对日腔调,宣称若日不进一步侵犯主权、不占更多土地就不打,体现路线改变的措施是张群(外交部长)和日本驻(此处原文未完整)。
1937年,彼森在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研究中日关系问题。3月到北平,此时西安事变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14 17:13: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