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说出女人名字时,长子甚至放出狠话:那个女人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但茅以升还是把女人接进了家,还多了一个女儿。 1968年深秋的南京城飘着细雨,72岁的茅以升坐在客厅藤椅上,6个子女围坐四周,茶几上放着妻子戴传蕙的黑白遗像。 这位中国桥梁之父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扶手,青筋凸起的手背暴露着内心的忐忑。 戴传蕙在3个月前突发心脏病离世,在长达49年的婚姻里她始终是那个站在丈夫阴影里的女人。 从镇江到杭州,从钱塘江畔到武汉长江大桥,这个裹着小脚的大家闺秀拖着6个孩子在战火中搬了27次家。 茅以升记得最清楚的是1937年深秋,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里,妻子抱着发烧的小女儿蜷缩在防空洞,硬是把6个孩子平安带到了重庆。 客厅里的座钟敲了8下,长子茅于越突然站起来:"您要续弦我们不拦着,可您说的人要是权桂云..."话没说完拳头就砸在茶几上震得茶杯乱跳。 其他5个子女像被按了开关,七嘴八舌炸开了锅,二女儿把母亲临终前攥着的全家福摔在桌上,相框玻璃裂开蛛网般的纹路。 这事得从22年前说起,1946年上海外滩的工程师酒会上,46岁的茅以升第一次见到穿月白旗袍的权桂云,这个比茅家长子还小两岁的苏州姑娘是桥梁协会新来的打字员,笑起来眼尾弯弯的像钱塘江的月牙。 戴传蕙那时正带着孩子们在南京老宅,守着漏雨的屋檐等丈夫寄生活费。 南京鼓楼医院的病历显示,戴传蕙1965年确诊重度抑郁,她总说听见钱塘江大桥被炸毁时的爆炸声,其实那桥早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就重修通车。 茅以升每月按时汇款,却不知道妻子把这些钱原封不动锁在樟木箱里,直到殡仪馆的人来抬棺木,子女们才发现箱底整整齐齐码着240封信,每个都写着"给以升买烟"。 权桂云抱着8个月大的女儿搬进茅家那天,巷子口停了5辆搬家公司的解放牌卡车。 邻居看见穿列宁装的女人指挥工人搬钢琴,还以为新来了文艺干部,其实那是茅以升给私生女准备的礼物,他在北京出差时特意跑了三趟信托商店,用两个月工资换了这台德国产的立式钢琴。 长子的反应最为激烈,这个在苏联留学时敢跟导师拍桌子的桥梁工程师,把父亲书房里挂着的全家福换成母亲遗像。 更绝的是他找来当年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图纸,在母亲照片背后用红笔写满桥梁承重计算公式。茅家子女后来都搬出去住,逢年过节只在母亲忌日回来上香。 新夫人进门后日子过得像走钢丝,权桂云每天清早去玄武湖菜场排队买活鱼,回来总要绕道鼓楼邮局给6个继子女寄包裹。 而茅以升书桌抽屉里锁着厚厚一叠退件单,邮递员老张说退回的包裹堆在传达室能摞到房梁,有次小女儿茅玉麟发高烧,权桂云冒雨背孩子去儿童医院,路上摔得膝盖渗血也没让丈夫知道。 转折发生在1973年春天,街道办送来两张《智取威虎山》的戏票,权桂云悄悄托人换成《梁祝》。 茅以升在剧院里听到"十八相送"时老泪纵横,散场后突然说要带妻子去钱塘江大桥看看。 那天下着毛毛雨,65岁的权桂云搀着83岁的丈夫,从南岸走到北岸用了整整四个钟头,守桥的战士后来回忆,老院士摸着钢梁的手抖得厉害,嘴里反复念叨"四十年了"。 这场看似和解的出行没能改变什么,长子茅于越从瑞士寄来断绝关系声明那天,权桂云正在厨房煨鸡汤,她盯着煤气灶上跳跃的蓝火苗看了半晌,转身从五斗橱最底层翻出个铁皮盒,里面是22封没寄出的信,每封开头都写着"于越吾儿",落款日期从1950年跨到1975年。 生命的最后10年,茅以升的书房总亮着台灯,他给6个子女写了300多封信,用的都是印着钱塘江大桥的信纸。 这些信后来被装订成册存在南京档案馆,泛黄的信纸上还能看到钢笔洇开的泪痕,最让人唏嘘的是1979年那封,83岁的老人用颤抖的笔迹写道:"玉麟今晨问我要外婆照片,我才想起竟没有与你母亲正经拍过合照。" 1989年初冬的北京医院,93岁的茅以升在昏迷中突然清醒,他盯着床头柜上7个搪瓷杯看了很久,那是子女们出生时他亲手买的。 当小女儿含着泪把伪造的"长子来信"念到第三遍时,老人干枯的手指在空气里划了道弧线,像极了钱塘江大桥的拱形钢梁,监控仪上的波纹变成直线那刻,窗外的梧桐树正飘下当年最后一片黄叶。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茅以升传记编写组.《茅以升:桥梁之父的晚年孤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说出女人名字
粉樱萌娃
2025-04-14 19:43:39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