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只有一座,可古书和地方传说偏偏提到了“两座泰山”,有人说,是奉高一个,是泰安一个,都是“泰山”。 可山哪能复制?这事儿越琢磨越玄,一查史料,背后居然藏着一场千年权力和地名的博弈,还牵扯上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他们在这山上忙活的“封禅”大典,又是怎么回事? 先说这“双山”的事。地理上没毛病,泰山一直就在山东泰安,海拔1532.7米,从上古一直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古人嘴里的“泰山”有时候说的是山,有时候说的是地儿。 春秋时期,这块地方分属齐鲁两国,后来到了汉武帝那会儿,为了搞封禅仪式,特地把原来的嬴县和博县一分,设了个“奉高县”,就设在泰山脚下,靠近现在泰安的范镇一带。 那时这儿热闹得很,帝王来了得在这边驻扎、祈福、写碑、封坛、献礼,哪哪儿都是官方活动,这地方就成了“泰山”的代名词,史书上也都这么叫它。 可到隋唐,登山的路线从东边绕到了中谷,中谷这边离博城县近,官府又嫌奉高地势不利交通不便,干脆把行政中心往东一挪,挪到博城,新城建成不久,又叫“泰安县”。 唐代干脆设了个“泰山郡”,治所就在这边。原来的奉高一下子落寞了,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土里。 老百姓嘴里说“去泰山”,也从原来指奉高变成了指新泰安,这就留下了“两座泰山”的说法,其实就是同一座山,不同朝代,不同管辖。 说到封禅,就得提秦始皇。公元前219年,他扫平六国,称自己是“始皇帝”,不满足当个普通君王。 他要让天知道他是受命之人,所以非得来一场封禅。 他亲自跑到泰山山顶,在山上搞封天仪式,又跑到山下梁父山边搞禅地仪式,弄得大张旗鼓,立了个石碑,全是篆书,记录自己的功德和统一的伟业。 这个碑后来保存在岱庙,算是封禅的实证,也是这一次,把“泰山封禅”正式写进了历史。 秦始皇为啥选泰山?这山自古就叫“岱宗”,是五岳之首,“万山之祖”,古人信这山能通天,谁敢站在山顶封神,那气势就不是一般的君王有的。 更重要的是,它地理上位于华夏腹地,文化上是鲁地圣地,谁掌控这里,就像掌握了华夏正统。 史书上《史记·封禅书》说早在上古时期,像黄帝、舜帝、神农这些人也在泰山封过禅,一个接一个,数下来有七十二帝王都来这儿搞过仪式。 但真查起来,麻烦就来了。甲骨文里没提,商周青铜器也没说起泰山的事。 《尚书》倒是说舜帝“至于岱宗”,算是唯一靠谱的古文记载,但这说的是“到过”,可没说搞什么封禅。 这些七十二帝王的事,大多是后人编的,特别是齐鲁那边的儒生,喜欢往自己祖宗脸上贴金,啥都往上凑。 顾颉刚、马端临这些现代学者就看得明白,说这些上古封禅故事多半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顾颉刚明确说,封禅这玩意儿,是战国晚期才有的说法,真正做成制度的是秦始皇。 战国时道家、阴阳家兴盛,方术之说特别火,说皇帝要长生,就得与天沟通。 秦始皇信了这套,说去泰山封禅可以得神力,顺便告诉老百姓他是天命所归,封禅变成了政治工具,是给老百姓看的,也是给天看的。 秦之后,真正搞封禅的皇帝不多,史书只记了六位。 第二个是汉武帝。前110年,他在位多年,扫平匈奴、兴儒学,正是气势最旺的时候。 他也来泰山搞封禅,他比秦始皇更会造势,提前几年就开始准备,祭品、乐队、随从、儒生,浩浩荡荡。 这次封禅,他加了一些儒家礼制进去,特别重视“礼”的形式,还在山上立碑,记自己打通西域、尊王攘夷的政绩。 再之后是东汉光武帝。他那会儿刚打完内战,重新统一全国,得向天下宣告正统。 公元56年,他在泰山搞封禅,也是请来大批官员,还带了文人写诗写赋。 唐朝有两位,一位是高宗,一位是玄宗。高宗那会儿身体不好,想借封禅祈福,玄宗封禅时正赶上“开元盛世”,四方太平,他更是讲排场,用了好几千人,三个月准备,封天禅地。 最后一位是宋真宗,他搞得最玄,说天上掉下祥瑞,说这是天命要他去泰山。 他立刻组织大典,结果后面的人都觉得他太迷信,封禅也跟着被批虚妄,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场面大归大,可不是谁想搞就能搞。封禅讲究天命象征,得有“祥瑞”出现,比如天上掉嘉禾,山中出现灵兽,水里翻出玉器,全是神迹。 朝廷得抓住这些事来宣传,说是上天认可当今皇帝。再有就是国家得统一、安定,不能兵荒马乱。 像汉武、唐玄宗这种盛世搞封禅,大家都信服。 明清两代,理学兴盛,讲求实事求是,一听封禅这套,说是迷信,就没人再真搞了,只剩个形式。 说起来,泰山从自然山体,到政治舞台,再到神圣象征,一步步转变。 在古人眼中,山是“天人之际”,皇帝站在泰山顶,朝天封告,等于是告诉天地:我代表人间统治你们的世界。 这不止是信仰,更是一种政治秀,一场讲给百姓看、写给史书听的大戏,这个大戏从秦始皇开始,一直演到宋朝才谢幕。
泰山只有一座,可古书和地方传说偏偏提到了“两座泰山”,有人说,是奉高一个,是泰安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15 00:42:30
0
阅读:47